
共27张。含相关教案。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古诗歌鉴赏专题之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题目的命题方式
2、引导学生懂得古诗歌的表达技巧类类型
3、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歌的表达技巧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教学方式:讲解与引导归纳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辅导材料相结合
教学课时:
[考题设计]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考查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并知晓其一般表达效果,能结合语句分析和表达。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的体现和效果。
一、考查范围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双关、互文、对比、用典等
3、表现手法:以动写静、景与哀、虚实结合、想象联想、讽喻、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渲染、用典、对比、衬托等
4、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
1、赋比兴
A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B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头。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3、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 特别是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分析: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例]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以动衬静)
2、众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以动衬静)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由静到动)
4、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像出当年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蛙声十里出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