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导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4390个字。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设计:老骥伏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镐头()召唤()
默契()田垄()污秽()怪诞()蚱蜢()()泛滥()桦树()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炽痛:②谰语:
③亘古:④污秽:
3.文学常识填空。
①《土地的誓言》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 作家。
②本文是一篇(文体),充溢着、的爱国情怀。
4、对课文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 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C. 教学设计>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D. 作者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从全文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课内探究案】
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
1、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
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①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