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学法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br>
1、 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情节的写法。<br>
2、 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br>
3、 语言、动作的描绘对刻画人物的作用。<br>
学法指导:<br>
1.抓重点词语进行语段阅读。<br>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br>
教学过程:<br>
一.看电影片断导入<br>
让学生看教师手中的火柴后,问学生们有何感受。学生回答不出,之后点拨:回答不出的原因是因为这火柴对生活在像我们今天这样幸福的环境中的人来讲是太平凡了,平凡到无足轻重的程度,平凡到无需,也从不会去考虑我们自己会有何感受,可是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过多少光和热?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电影《万水千山》的片断,了解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时代背景。<br>
二.请学生谈谈观影片的感受。板书课题。<br>
三.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巩固小说知识。(课件)<br>
四.找出本文的线索,理清本文的情节<br>
早读时大家已全文朗读了这篇小说,对这篇小说已比较熟悉,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这篇课文重新拟个标题,发言时请你对所拟的标题稍作解释。<br>
(学生发言之后提问)既然你们拟的这些标题都不错,为什么作者却用“七根火柴”作标题呢?请同学们再想想,谈谈你的看法。(“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br>
“七根火柴”是不是本文的线索,还要靠实践来检验,请同学们画出写描写火的句子。(课件)<br>
理出本文的情节:[板书] <br>
卢进勇需要火------无名战士献出火柴----- 卢进勇转交火柴<br>
火 火柴 火焰<br>
(开端) (发展、高潮) (结局)<br>
小结: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作者紧紧围绕一个“火”,通过“要是有火”能取暖----“没有火-----“要是有火”,能救活一个战友的生命---有火柴了-----为了个人不能划火柴----转交火柴后,连队营地生起了“一簇簇篝火”这样的三个波澜起伏的曲折过程,来组织安排材料的。<br>
五.自然景物描写有作用<br>
读第二段,请同学们用概括的词语或句子说说草原气候的特点,要有语言根据。然后想想,这段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br>
再读读文章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想想它和前三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br>
[板书] 烘托作用<br>
六.抓重点词语,分析人物<br>
请同学们现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受感动。<br>
重点分析两处:两次数火柴(媒体)<br>
[板书]<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