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0张。有教案,约1740个字。适用于河大版。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蟋蟀的外形特征,了解蟋蟀的一些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吃食、鸣叫、争斗等情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致、有顺序地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把整体分为部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准备
演示用具:蟋蟀身体结构组合模型、蟋蟀的生活习性挂图(生活环境、吃食、放大的咀嚼式口器、跳跃、鸣叫等)、投影仪。
分组用具:活蟋蟀(雄雌各一只)、试管胶塞、放大镜、试管(或昆虫盒)、塑料水槽、蟋蟀草、喂蟋蟀吃的食物。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捉蟋蟀,(二尾、“三尾”各一只)把捉到的蟋蟀养在瓶里、罐里。此外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护建筑物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让学生把带来的雌雄蟋蟀装进试管,盖好胶塞(或放进昆虫盒内)。
为本课教学提供观察材料,并使学生了解蟋蟀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2.谈话:你带来的蟋蟀在什么地方捉到的?蟋蟀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
3.分小组相互交流寻找、捕捉、保管蟋蟀的方法。
4.请2~3名学生介绍经验。
5.讲述:我们上节课学习认识了蚂蚁,这节自然课,我们用观察蚂蚁的方法来观察蟋蟀。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观察蟋蟀身体的外形特征
(1)提问:我们捉到了蟋蟀,谁能说一说它长的什么样子?它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认识蟋蟀的外形特征,为学习昆虫知识打基础。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不具体。)
(3)谈话:要想全面地、准确地知道蟋蟀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我们也像观察蚂蚁那样,先看一看蟋蟀的身体分几部分,然后再从前往后按顺序观察它的各部分是什么样的。在观察蟋蟀身体的细小部位时,可以使用放大镜。
(4)学生分组观察。(学生观察时,教师分组巡视,及时提示观察的内容。)
培养学生按顺序、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
①蟋蟀的身体分成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