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9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6 11:38:5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440字。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雄辩时代的先驱者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墨子》的行文风格。一个角度是,这或许反映了墨子的出身,及其言谈的对象。墨子不是在传统王官学中受过六艺完整训练的人,对于周文典籍没有那么充分的掌握,因而他很少用引文典故,他的文字也没有那么复杂,墨子的理念宣说的对象,可能也不是孔子心目中理所当然同样受过王官学教育的国君与卿士大夫,而是不少新兴往上流动,和他有类似背景的人。面对这些人,墨子的重点是将几个重要的观念,尽量有效地传递给他们。第二个角度是,《墨子》所要记录的,不只是墨子的理念,还有他说话论理的风格。紧紧把握一个核心观念,铺陈其因果,不随便离题,是墨子采用的论理策略。围绕核心观念,不断反复举例,并且从正反方向来回诉说,这是墨子采取的另一种论理策略。这除了是墨子说话论理的特色,很可能也是他刻意选择的雄辩方法。
  《墨子》中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一般通称为“墨辩”,从时代上看,“墨辩”成文应该较迟,晚于墨子的时代;从内容看,“墨辩”是一套逻辑学、论理学,探讨该如何推理、辩论才最有效。从“墨辩”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墨子本人应该对论辩有着自觉的兴趣,所以才在后来的墨家中,衍生出这样一套说法来。
  “墨辩”六篇,是方法论,重点不在主张什么,而在于整理、教导如何呈现主张。这六篇虽然收在《墨子》中,但和墨子、墨家思想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反而和后来发展出的名家,有更清楚、更明确的渊源。《小取》中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在《公孙龙子》书中一再看到。《经上》中讨论的同一“重、体、合、类”,异“二、不体、不合、不类”,也近似名家中的种种诡辩逻辑。墨子、墨家开始了对于辩的讲求,试着归纳、整理辩的逻辑原则,这套方法论后来被独立出来,成了名家;再后来,“明同异、察名实”的方法又被法家袭用来综理法的规范,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曲折变化的一条重要脉络。
  辩和论是有微妙差别的。我们可以通过比对《论语》和《墨子》的风格来理解。《论语》是孔子针对各种事件、各种问题所给予的答案,直接表示是非善恶对错好坏的道理评断,这是论。论的核心是评断,孔子给了他的评断结论,但没有给推论过程或背景,因而读《论语》,我们一方面要尽量设法重建那过程与背景,另一方面要动用自己的生命经验与观察,来和孔子的评断互相比对、互相刺激。然而,论也有其坏处,那就是这些评断结论很容易被挪用在与原本过程、背景大不相同的方向上,改造甚至扭曲了孔子的原意。
  战国时代的一大特征,是辩取代了论,成为人说话、表达的主流。辩来自多元、冲突的意见和立场,当时人与人互动对话时的共识基础愈来愈薄弱,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有你的立场,我有我的立场。说话、表达时,我再也无法简单地假设,我们之间对于某些事某些价值有着必然的共同看法,所以可以省略不说,只讲出我所得到的智慧结论就好了。
  尤其是意见的相左争执,逐渐和国与国之间的合纵连横策略联系起来,纵横家随之兴起。于是,主张能否说服人,就涉及巨大的利益,也牵涉到国家的强弱存亡。现实的情势,造成辩的流行,更带动了对于辩的种种讲究。辩是一套说服的方法;要告诉人家你如此主张,为什么如此主张,为什么对方应该同意、接受你的主张;到后来,还要预先准备回答对方可能会有的质疑,动摇、推翻相反的主张。
  旧的王官学传统中并没有辩的存在。《尚书•盘庚》记录了盘庚对族人说明应该迁徙的种种理由,不过盘庚的说法毕竟还是建立在强烈的威胁基础上;诸如《诗》《易》《礼》等文献中,诉说和规范的口气极为明确-这些都属于“真理言说”的模式,
  《墨子•兼爱上》全篇内容,如果换作《论语》的形式,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子曰;“天下之乱,皆起不相爱;使天下兼相爱,治矣。”但墨子不这样说话,或者说他没有采取这种真理姿态说话,他用的是辩,而非论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墨子是在他之后波澜壮阔展开的中国大雄辩时代的先驱者,最早开始试验用铺陈因果、反复罗列例证的方式来说服别人。也就是《墨子•大取》中说的“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名于其类,则必困矣”。前一句说明论辩的模式--要站在因果的基础上,把道理衍生出去,并且提供例证;后一句更强调例证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多方举证,就无法让自己的论理走得通。
  (摘编自杨照《墨子:庶民社会的主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没有学习过周文典籍,因而其文字质朴简单;他面对与他背景相似的宣说对象,更注重重要观念的有效传递。
  B.《墨子》中的《经上)《经下《大取》等六篇,整理、教导如何呈现主张重于主张是什么,也就是“怎样说”重于“说什么”。
  C,《论语》中孔子所给出的评断结论没有展示推论过程或背景,所以这些评断结论很容易被改造甚至扭曲,用在其他场合。
  D.主张能否说服人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存亡,为了这巨大的利益,人们开始更多地使用辩的方法,加强对辩的种种讲究。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墨子》的行文风格切人,先分析其“少引文”“重因果”等表层特征,再深入到“辩与论的差异”这一重要命题。
  B.“一个角度是”“重点不在……而在于”“尤其是”等语句,使逻辑衔接与重点内容得以展现,使行文思路更加清晰。
  C.为了突出“墨辩”在古代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墨子个人言说的风格,文章比较了《墨子》,“墨辩”与其他学派、典籍的不同。
  D.文章将《墨子•兼爱上》的全篇内容,通过假设的方式用《论语》的风格表述出来,使读者对辩与论的区别一目了然。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4.文中提到“墨辩"六篇与墨家思想的关系不那么密切,既然如此,二、三段内容为何没有删去?请阐述理由。(4分)
  5.下而是《墨子•兼爱》中的一段内容,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对这段文字的风格进行具体点评。(6分)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焦裕禄   第三场
  时间 一九六三年夏 地点 贫农王连发家
  布景  高低座位三四个,其中有一把柳圈椅
  人物 王连发、王大娘、李彩云、李呈祥、小王(连发之子)、焦裕禄、小赵、小刘(二工作员)。
  幕启:  王连发编筐,彩云帮他捺条,王大娘做针线活。
  王连发 (唱)大雨不住天天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