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5-2026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 约16010字。 - 河南省信阳市2025-2026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华夏文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类人,能像“君子”这样集中代表中华民族最深刻的道德理想与人格追求。从甲骨文“君”字手持权杖的意象,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哲学性表达, “君子”这一概念经历了从宗法制度下的贵族称谓到人格楷模的漫长演变,最终成为跨越阶层、超越时代的精神符号。
 君子,最初用以指代身份高贵的贵族阶层,强调的是血缘身份与政治阶层。《尚书》中“君子所其无逸”之“君子”即指周成王。在《诗经》中,“君子”常被用来指称贵族男子。在这一时期,君子概念主要侧重于身份属性,尚未被赋予清晰的人格内涵。
 赋予“君子”深刻道德意涵的是孔子。他将君子从贵族阶层的专属称谓,转化为具ī普遍意义的道德理想人格。孔子提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强调君子应以道德为立身之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揭示了君子光明磊落的精神境界。
 儒家学派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君子”学说,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理想,树立了君子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荀子则从人性论出发,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人人皆可成为君子。至此,君子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属,成为一种人人皆可追求的人格范式。
 在古代先贤的推动下,君子完成了从“爵称”到“德称”的转变。君子人格从此成为一种德性伦理和内在追求。这种内在伦理经过扩充和发展,建构了一整套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进而指导着君子在面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维度时的理想行为。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君子自强不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等都只是一种理论准备工作,君子最终是要承担社会、国家的责任,要治国平天下。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在危难时刻,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慷慨赴难。
 古之君子主要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倡导,虽然有仁爱、礼数、诚信、好学等种种优异的品性,代
 表当时的先进文化,但毕竟是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自有其时代局限。那么,新时代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其实,君子之风至今未息。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古稀之龄仍亲自下试验田、深入科研一线,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一改千百年来吃饱难的问题,当称一声君子。边防战士们甘受辛苦,默默守护山川,亦不可不谓君子也。
 (摘编自《 》“光明网”2025年9月24日)
 材料二:
 近年来有个流行语叫“工具人”,指一个人在工作、家庭等场景中被当作工具一样对待。这个通常带有调侃意味的词语,深刻折射出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工具化”困境。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两千多年前孔子振聋发聩的教诲————“君子不器”。古今困境或不可同日而语,但拒绝“工具化”的呐喊却跨越时空同声相应。
 何为“器”?《易传》说“形乃谓之器”,即“器”是具备形状和规制的事物。孔子借“器”喻人,意
 (摘编自《君子之道的要义》“学习时报”2025年6月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骨文中的“君”字是手持权杖的形象,象征的是阶层身份,直到孔子时,“君子”才成为人人皆可追求的人格范式。
 B.面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维度时,人们都可以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以仁爱、礼数、诚信等为最高品性目标。
 C.在当下,人们过分算计功利,并由此引发个体的焦虑冷漠,应对这种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把“君子不器”作为行动准则。
 D.“君子之德风”强调君子对外物与他人的影响力,在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今天,这种影响力更加彰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君子”与《论语》中的“君子”概念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人格内涵的理解有不同标准。
 B.依据材料一对新时代君子的描述,专注于种子事业的钟扬、坚守在抗疫前线的医生都具有君子之风。
 C.《庖丁解牛》中,庖丁认为道“进乎技矣”,实际上也是通过超越“器”而达到“道”的一种体现。
 D.“民胞物与”将天地万物看作活泼的生命体,对当今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3.下列选项填入材料一“摘编自”的横线处,作为文章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中的君子 B.新时代的君子之风
 C.君子的道德内涵演变 D.君子:由爵称到德称
 4.孔子说“君子不器”,也有人赞成“术业有专攻”,两者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4分)
 5.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新时代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你有着怎样的认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地的隐语
 谭登坤
 我常常为大地上那些偶然的奇遇感到惊讶。一粒种子在泥土中释放的信号像一张网一样铺展开去。它们与大地之间的邀约,以只有它们自己能懂的方式传递和接收。一棵玉米,一穗高粱,在花期释放出弥漫于原野的生命的密码。天下草木,无不选择各自的方式,向原野深处发送着自己的信息。这是草木与大地的默契,也是大地与草木的因缘。
 一株野草,一只蠓虫,它们轻易就能读懂那些大地的语言,似乎那就是它们的日常,就是它们最通俗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对我而言却是秘密,是大地的隐语。
 我渐渐悟到,我与一株紫花地丁或一株旋覆花之间的差距。这不是高与矮、多与少那样简单的差距,这是有与无的差距,中间甚至隔着天与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