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50字。
2025-2026学年(上)高二年级秋季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话,那末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主要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毛泽东《实践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践中引起感知的东西反复多次,会让人们形成概念,这种认知超越事物表象,触及本质与内在联系,但与感觉在量上并无很大差别。
B. 认识的真正任务是从感觉上升到深度思维,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规律及阶段关联,实现对事物的本质认知。
C.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生产与阶级斗争的实践中,认知会从感性层面逐步深化到理性层面,这样的认识论以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矛盾为目的。
D. 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大部分知识源于间接经验,但从整体可靠性来看,间接经验要远低于直接经验。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三国演义》中的表达,把人类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思维过程形象化,让抽象理论更易被理解。
B. 文中对比感性认识的表面性与理性认识的本质性,明确二者的差异,同时强调理性认识对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作用。
C. 引用列宁 论述,证明了理性认识中经思维加工的抽象概念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理解。
D. 文章最后一段强调了“秀才”可通过间接途径获得知识,但却忽略了间接知识源头仍是他人直接实践的事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来考察团整合信息并思考后,得出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判断与结论,符合认知从材料整合到理性判断的发展规律。
B. 认识事物需接触其环境,“封建社会难知资本主义规律”表明,没有对应实践,就无法建立对新事物的认知基础。
C.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能够创作出伟大的理论,是因为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
D. 学知识要保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知识里手”仅凭道听途说的碎片化信息自傲,是一种短视且错误的行为。
4.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论证效果。
5. 某同学在学习数学时,只是死记硬背公式,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做。请结合文本中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分析该同学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选自毛泽东的《实践论》,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文章指出,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直接经验是知识的基础,间接经验也源于他人的直接实践。批判了脱离实践的“知识里手”,提倡诚实谦逊的求知态度。文章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手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与感觉在量上并无很大差别”错误。原文明确“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选项混淆了“数量差别”与“性质差别”的表述。
C.“这样的认识论以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矛盾为目的”错误。认识论目的是“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而非“以暴露矛盾为目的”。
D.“间接经验要远低于直接经验”错误。原文仅提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节选)
且说贾母因觉身上乏倦,便命王夫人和迎春姊妹陪了薛姨妈去吃酒,自己便往稻香村来歇息。凤姐命人将小竹椅抬来,贾母坐上,两个婆子抬起,凤姐李纨和众丫鬟婆子围随去了。不在话下。这里薛姨妈也就辞出。王夫人打发文官等出去,将攒盒散与众丫鬟们吃去,自己便也乘空歇着,随便歪在方才贾母坐的榻上,命一个小丫头放下帘子来,又命他捶着腿,吩咐他:“老太太那里有信儿,你就叫我。”说着,也歪着睡着了。
宝玉湘云等看着丫鬟们将攒盒搁在山石上,也有坐在山石上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