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00字。
歙州学校高一语文下册五月月考试卷
第一卷(共54分)
一、(每题3分,共27分)
1、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久假不归(jia) 差强人意(cha) 力能扛鼎(gang)
B.抵掌而谈(zhi ) 心广体胖(pan) 一页扁舟(pian)
C.博闻强识(zhi) 倔头倔脑(jue) 屡见不鲜(xian)
D.洁身自好(hao) 忍俊不禁(jin) 椎心泣血(chu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浏览 大放厥词 胸无成府 间不容发
B.皱纹 指手画脚 无庸置喙 难辞其咎
C.苍桑 缠绵悱恻 心劳日拙 姗姗来迟
D.利害 万事具备 漫不经心 励精图治
3、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高考怎样保持它的公正公平?农村和城郊的教师怎样避免成为教育行政管理领导敛财的对象?成为教师们每天谈论的话题。
B.熟悉变色龙生物习性的契诃夫痛恨社会上尤其是官场上的某些“变色龙”,于是以“变色龙”为标题写了小说《变色龙》对他们痛加讽刺。
C.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主张“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苏轼赞之为“一人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万世师”。
D.我们为什么要进学校呢?为什么要读书呢?我们今天的学习跟我们的未来和我们的责任有什么联系?当我们翻开书本第一页的时候,就要回答这些问题。
4、依次填入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只有没有出息的人,才会守着祖宗-----下来的几样宝贝骄人,却没有自己的创造。
(2)那些在青年阶段拒绝学习的人,成年后不仅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连自己的生活也是毫无质量,这已是无可-------的事实。
(3)在韩国,凡是媚日的人,都是令人------的人;只有在中国,哈日反而成为一种时髦,比如有人穿上兽性的日本军旗装搔首弄姿。
(4)李登辉 陈水扁等台独分子的歇斯底里,然人想起-------不清的癫狂病人,它们必将被台湾人民唾弃。
A.流传 置疑 不耻 神志
B.留传 置疑 不齿 神志
C.流传 质疑 不齿 神智
D.留传 质疑 不耻 神智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至于整株树-------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2)尽管有的的地方“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庞大,但是由于脱离现实,财力不堪重负,弄得劳民伤财,群众--------没有受益,---------加重了负担。
(3)南亚地处欧亚地震带,历史上就地震频发,---------这次地震属浅源地震,--------破坏性比较大。
A.以至 不仅/反而 因为/所以
B.及至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C.及至 不仅/反而 况且/因而
D.以至 不但/而且 况且/因而
6、熟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他投稿倒是不少,可是都是些不刊之论,被编辑部悉数退回了。
B.标点符号同样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可是我们不少同学的文章却是文不加点,至多也是一逗到底。
C.苏比掩藏起一文不名的窘境,装出一副大爷的嘴脸,到餐馆混了个肚儿圆,结果被气红了眼珠的老板打得满地找牙。
D.开学已经很多天了,可是他仍然久假不归,我想他家里一定出了什么事。
7、下列各句中,搭配恰当的一项是( )
A.外交部负责人奉命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公使,通报了中方关于推迟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原定于本月23日至24日访华的决定,表示鉴于目前严峻形势,町村外相访华不合时宜,中方不便接待。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C.信用社应该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
D.高考政策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复读次数越多,就会给升学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学生不要指望复读而放松了应届的学习。
8、北宋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 )
A.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各有长短。
B.任何事物都有缺憾。
C.任何人和任何事物各有千秋。
D.任何事物都有所长。
9、要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必须着力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每天再忙也要坚持读书,哪怕读几页也好,——————————————,这一定能在深层上提高每次具体阅读的效率。( )
A.使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B.让自己的知识不断积累
C.把阅读当作同吃饭一样重要的事情
D.把阅读当作每天必需的生活内容
二、(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技术的“报复效应”
人对技术的乐观或悲观倾向由来已久,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爱德华·泰讷的说法可能会使你大吃一惊: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最熟悉的例子也许莫过于抗菌素的使用了。本世纪早期,在抗菌素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使一些人乐观地预测说,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一些古老疾病将被彻底消灭。而现在,抗菌素的大量使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