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百所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9410字。
2022年河南省百所名校高考语文第三次质检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信息传播角度讲,所谓“元技术”,是指在诸多信息传播技术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起奠基作用的技术形态。在人类传播史演变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多种传播技术,无论是“书于竹帛”,还是“铸以代刻”,不同的技术环节和形态各异的技术装置,往往相互依存,尚没有一种技术取得绝对优势地位,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决定和左右着其他技术环节。但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当代的传播活动,所有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的创生、更替,都需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离开它,不仅其他信息传播技术可能无力独存,相应的传播活动也难有成效。换言之,数字技术即是“在诸多信息传播技术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起奠基作用”的“元技术”。
作为“元技术”的数字技术是“技术中的技术”,具有奠基性的独特地位,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的创设、拓展及社会效应的实现,都离不开它。数字技术地位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元技术”革命就是数字化技术革命。“元技术”革命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不断累积和叠加的技术体系持续革新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连绵不断的技术体系的扩充中,“元技术”革命的社会效应得以持续涌现,人类的传播格局随之不断变异。
对于新闻业而言,“元技术”革命使新闻业从“封闭”走向“开放”。“元技术”的出现和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形态各异的媒介形式不断出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媒介丛林”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个体的信息生活中。最终,这种数字技术嵌入社会生活的持续进程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封闭系统,新新闻业应运而生。与以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等为依托的传统新闻业不同,以今日头条、脸书、赫芬顿邮报等为代表的新新闻业起步于“元技术”,初创之时就自带“数字基因”。传统新闻业看重的,是自身在整个信息传播流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整个信息流程的规范。正因如此,它特别强调信息生产者的权威性,非常看重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独一无二的社会地位,有意无意地将社会公众排斥在自身的传播实践活动之外,这是非常突出的“传媒中心观”。新新闻业与之不同,它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系统,依托的是网络社会“散点式传播”的逻辑,自创办之曰起,就将信息用户纳入自己的传播流程中。媒介逻辑从“传媒中心观”向开放互动式散点传播的演变,预示着传统新闻业一枝独秀局面的终结,新新闻业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层出不穷的新面貌加入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深刻地改变了并将持续地改变着新闻业的传播生态。
对于信息个体而言,“元技术”带来的传播新格局,使他们不再是传统新闻业中的“旁观者”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新新闻业以热情姿态千方百计吸引的用户(不仅“使用”新新闻业呈现的其他用户传播或生产的信息产品,也生产和传播其他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产品)。至此,信息个体不再是被传统新闻业排斥的对象,而是借由“元技术”成为新新闻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新闻业也凭借“元技术”构建了自己开放的平台,褫夺了原本独属于传统新闻业的宝贵的配置性资源。
(摘编自姜华、张涛甫《“元技术”塑造新闻业发展新图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在当代传播活动中,数字技术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地位,成为信息传播的“元技术”。
B.作为“元技术”的数字技术具有奠基性,因而,“元技术”革命并不是数字化技术革命。
C.新新闻业起步于“元技术”,从开始就自带“数字基因”,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系统。
D.在传统新闻业中,信息个体的身份是“旁观者”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是受到排斥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先从信息传播角度对“元技术”定义,然后阐释了数字技术对传播格局的影响。
B.文章分别从新闻业和信息个体两个层面来论证“元技术”带来的影响,层次分明。
C.文章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逻辑清晰而且严谨。
D.文章论述了新新闻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意在证明新新闻业已呈一枝独秀的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社会效应持续涌现,使人类的传播格局不断变异。
B.数字技术使“媒介丛林”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催生了新新闻业。
C.“散点式传播”对“传媒中心观”造成了冲击,使新闻业传播生态发生了变化。
D.“元技术”助力信息个体成为新新闻业的组成部分,信息个体也必将推动“元技术”发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