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12月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860字。
河南省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12月教学检测
语文
2021.12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題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群体智能指的是自然界的有机体通过彼此间的交互而涌现出超越个体智能水平的智能类型。更具体地说,就是生物有杋体通过简单的规则以及彼此间简单的互动,形成复杂的集体行动或者比其组成部分更强大的智能类型。
人工群体智能是把群体智能视为一个超级集体脑的认知系统进行信息聚合的产物。一方面,这是一个以信息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脱离真实情境的系统;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体间尽管相互演化、相互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通过符号的输入一输出来实现的。因此,在人工智能体的交互过程中,智能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智能体与周围情境之间的联结是隐匿且无足轻重的。
同时,人工群体中的个体也是“虚拟”化了的个体,个体的身份认同与自我意识并不重要。单个智能体存在的核心意义在于信息承载,它们扮演了群体系统中信息介质的角色。例如,在UNU平台中,尽管其人工群体是来自真实世界中的自然人群,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自然个体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切断了,并被切换成虚拟系统中的一个信息化了的存在形态。
然而,对于自然个体间的交互来说,个体间持续的相互规定和耦合、个体与其他个体在周围情境中的共生共存恰恰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维度。换言之,自然个体间的交互具有“承载性”的特征。这种承载的特征表明了,交互过程不仅仅蕴涵了具体情境中稳定的客观性特征,更意味着个体通过交互离开私人的领域走进社会或群体的领域。
在个体走向群体并最终与其他个体共同产生群体智能的过程中,个体的身份认同与意识经验不但与群体的身份和意识经验共存,而且不断得到拓展。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个体的内部(心智)与外部(大脑与身体)是耦合的;同时,个体与周围环境也是耦合的。这是一个内部与外部、个体与个体及世界连续统一的过程。
除此之外,自然群体中个体间连续统一的交互过程还体现了交互行动所具有的基本的认识作用,即共同的意义——建构。系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共享着某种意向,例如,共同采取某个行动或共同解决某个问题。个体以在行动中得到表达的意向为前提,积极参与到与其他个体的耦合过程中,并由此建构“我们”(复数的“我”)关于世界的意义。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中,个体间的合作方式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联结方式,而是灵活地产生嵌入情境的不同的结构特征。甚至,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合作来说,也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
综上所述,人工群体智能技术是以互联网与信息为基础,通过大量独立个体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超越个体智能局限性的群体智能类型。然而,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社会概念必须与生活世界概念联系在一起,而生活世界概念又与交往行为概念形成互补关系。因此,交往行为主要遵循一种社会化原则。”这种以信息为核心的人工个体间的交互,与以共同意义建构为核心的自然个体间的交互,二者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
(摘编自何静《人工群体智能是否可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实现群体智能,需同时具备生物有机体、简单规则、彼此间简单互动三个要素。
B.人工群体智能既有封闭性,也有交互性,但总的来说,封闭性是最主要的特征。
C.在人工群体智能中,自然个体不与外界联系,只承担群体系统中信息介质的任务。
D.自然个体间持续互动,及其在具体情境中共生共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维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提出群体智能的概念,为下文提出并论述人工群体智能提供理论基础。
B.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使论证重点从自然个体交互的私人性转为公共性、社会性。
C.“涌现”“隐匿”“耦合”“嵌入”等词语为抽象的论证过程增添了形象可感性。
D.文章引用哈贝马斯的观点,是为了论证人工群体智能在个体交互方面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想要实现人工群体智能,人工个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主体性,成为单纯的信息载体。
B.群体智能产生的过程,可体现为个体自身内外的耦合、个体与周围环境的耦合。
C.自然群体智能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表现不尽相同,因为他们的心理特征有差别。
D.只要参与的独立个体足够多,个体交互足够丰富,就可以实现人工群体智能技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它可能有个平台期,即达到峰值不再上升,稳定一段时间,然后再下降。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平衡的状态。人类的生产生会大量排出二氧化碳,但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比如森林,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对碳有吸收作用,这叫碳汇;目前人类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大超过了陆生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最大的吸收能力,这叫不中和或者不平衡。碳中和的目标就是要在一定时段范围之内使二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