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170个字。
《式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预设:
1. 通过认识歌词、猜作词者、想象诗歌画面、听旋律这几个环节了解《诗经》的写作形式和内容,体会其中的悲苦之情。
2. 初步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和反复这两种章法特点,明确它们的作用。
3. 使学生的朗读在层次和情感上能够循序渐进,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 《诗经》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通过哪些内容与形式展现的?
2. 体会重章叠句的意义和作用。
3. 朗读的层次性如何体现?方法技巧的指导如何落实?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平时很爱唱流行歌曲,其实古代也有流行歌曲。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来自《诗经》的古代流行歌曲,给你们,也给我自己减减压,好吗?
二、读歌词
(一)认识歌词
1.孩子们,认识歌曲。先从认识歌词开始,是吧。自由朗读两遍。两个要求:读准字音和不增不减。(指导一下停顿,读音)
2.推荐一个学生读读看。——齐读
3.一分钟后有没有同学能够把它背下来的,你有秘诀吗?(PPT空白)
你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首歌词比较简短,而且上下行之间惊人的相似:“故”“中露”“躬”“泥中”。并且还有重复,背起来省力。
(二)理解歌词
尽管背的容易,可要想铭记于心,最好我们还能理解歌词的内容,对吗?这歌词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难度系数的确有点大,第一行的意思老师带着你们一起来解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微1:天黑,微2:不是,非,表否定。)
试着自己写一下第二句。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自身的事情,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三.制作名片
(一)猜作词者
每一首歌曲都有作词者,我很好奇,两千多年前,创作这首歌词的人会是什么性别?什么身份?什么目的?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