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下)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0题,约15200字。
广东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下)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
2019年4月
第1卷 阅读
Yuxingjiaoyu整理
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3小题,9分)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形成的“和而不同”理念,标志着“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B.“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说明我国古人普遍追求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
C.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有利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
D.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的冲突意识使得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非常残酷,而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对比,提出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和”的中心论点。
B.文章论述了中华文化和价值观中“和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阐明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
C.文章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内涵与主张,也从两个方面阐明了“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人如何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D.文中大量引用经典文献来批判西方的冲突意识,摆出史实,从而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与价值观中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声乐之和”与“天人合一”不仅在理论上对人们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有重大帮助,而且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B.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
C.“‘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体现出孔子认为与外部世界交往应该以和为原则,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华文明一直将构建和平共处的世界作为理想。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依旧具有借鉴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
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叉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