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00字。
东风夜放花千树
——200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评述及备考指导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孙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05年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明年将要走上考场的莘莘学子自然将目光投向今年的高考题上。16套试题闪亮登场,其中的现代文阅读题更是争奇斗艳,各具风姿。本文作一初步梳理,力图揭示特点,总结规律,并谈谈对明年高考的启示。
一、异彩纷呈的选文
现代文阅读因其分量重、难度大、易失分而广受关注。《高考大纲》指出,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够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今年16套试题中,涉及考古、生物、计算机、地理学、戏剧、文化学、民俗学、美学、音乐学等学科,甚至包括海洋生物学、仿生学等边缘学科。即便是自然科学类的文章,一般也不是单纯介绍科技知识,而是强调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有着较强的普适性和亲和力,彰显着浓重的人文色彩。
文学类题目的选文,其突出的特点是文化内涵丰富。今年的选文,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表现为抒写文学母题,如歌颂母爱(史铁生《合欢树》,北京卷);抒发爱国之情(肖铁《壶口的黄河》,广东卷);赞美春天和大自然(全国卷:冰心《一日的春光》、苏叔阳《春天的梦》、卞毓方《张家界》);探讨如何对待时间,揭示生命的意义(严文井《给匆忙走路的人》,江西卷;冯骥才《日历》,福建卷)。
另一方面的选文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今年的不少选文,都体现“失落与追寻”的主题。山东卷的《溯源》,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地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在《土地》(湖北卷)中,韩少功从自己种菜的小题材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忧虑。显而易见,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韩少功的《阳台上的遗憾》(重庆卷)写现代文明的进程使人们远离了土地,远离了四合院,人们生活空间一致,生活方式相似,甚至连思想感情也相近,“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形象地描绘出现代城市失去自身特点,有趋同化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的大背景下,周国平介绍了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波兹曼的诅咒》,(江苏卷);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浙江卷),写现实的欲望使作者觉得压抑,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达到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世界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不经意间,我们也失落了很多;然而,人类一直没有放弃思考。作家在反思,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思考的深刻和文笔的轻灵,几乎让我们忘记这是高考的测试题,误认为走进了五彩缤纷的文学百花园。
二、试题的变化与调整
(一)现代文阅读题的分量略有增加
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分值呈递增趋势。1992-1995年是28分,1996年以来,一直是30分。今年16套试卷中,有8套现代文阅读题的分值超过了30分,其中上海卷占到40分,湖南卷39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卷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