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纲”要求下文学、文体常识和诗歌鉴赏的结合复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3/8 18:25:5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00字。
一 箭 双 雕 何 不 为
——谈新“考纲”要求下文学、文体常识和诗歌鉴赏的结合复习
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     张  健        
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去掉了原先的文学、文体常识不作考查的要求,这意味着高考命题更加自由、灵活,同时,对考生的考查面也更宽、更广了。笔者认为,如果把文学、文体常识和古诗鉴赏的复习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从近几年高考尤其是2004年高考看,不论是全国卷还是部分省区的单独命题,都有意加大了对这方面的考查力度,而且考查的面也越来越广。如2004年广东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此题即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及思想内容等多个角度,对考生进行考查,考查点也都是诗歌鉴赏的基本点。而从阅卷的情况看,考生的答题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这其中除对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达不到外,最关键的便是对杜甫的具体遭遇和晚年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以致不能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回答问题。尤其是题目的第二问,尽可见仁见智,关键是要结合杜甫的身世,整体理解此诗表达的是晚年的杜甫虽怀才见弃,但依然怀有报国思用之心。这里也充分体现了高考主观题的人文性和开放性。
诗歌鉴赏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该考点的能力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考生要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除了理解诗歌文本的字面意思外,还须对诗歌的作者、相关背景以及有关的文体常识有一定的了解,这对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作者写诗,就是要和别人交流的,所以,他就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传达自己的认识。他往往把他的坎坷处境、人生历练融入诗中,这就为我们把握作品提供了依据。例如:要透彻地理解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就要了解此诗写的是作者目睹当时唐王朝的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所生发的无限伤感;才会由“不知亡国恨”的商女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当朝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在对文学、文体常识的复习中,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占了一大部分比例,所以,如果能把文学、文体常识的复习与古诗鉴赏结合在一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从考查的角度举例说明。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