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13份)
- 资源简介: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1+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美的真谛+4+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美的真谛+5+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美的真谛+6+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美的真谛+第二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洞察世道沧桑+7+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洞察世道沧桑+8+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洞察世道沧桑+第三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建构精神家园+10+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建构精神家园+9+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建构精神家园+第四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3+Word版含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鲁人必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一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x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2017•全国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属无中生有,且第二段末有“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句,也说明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是有关系的。C项,范围失当。原文中被认为保守的是“明初”,选项理解为“明代”,扩大了范围。D项,原文末尾“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并没有说“中外文明交融”“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此处属曲解文意。
答案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解析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四个选项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论证思路、论述目的等方面设题,B、C、D三项表述均与文本内容契合。A项,观点和材料关系理解错误。原文比较元明两代瓷器的目的是论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这一观点。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解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C、D三项的推理、推断都是正确的。B项,于文无据。原文说:“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选项中“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的结论没有根据。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追风筝的人(节选)①
卡勒德•胡赛尼②
“把风筝给我!”阿塞夫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我停止了观看,转身离开了那条小巷。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手腕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意识到还有别的东西。我
……
第二单元美的真谛
4 滕王阁序
课后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秋季有三个月,分别是孟秋、仲秋、季秋。
B.古代驾车的马,一般左边的马叫骖,右边的马叫“ ”。骖服和骖 ,又泛指拉车的马或车马。
C.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闾”泛指门户,“阎”指里巷的门,“闾阎”指平民居住的地区。
D.阮籍,三国时期魏的诗人,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建安七子”之一。
解析D项,阮籍应为“竹林七贤”之一。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解析B项,无恨主之意。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景、抒情自然融合,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
B.在说明洪州的“人杰地灵”时,一气铺排了十四句,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人物,从文臣到武将,不厌其多。
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写出了作者那种既存希望却又失望
……
6 新诗二首
课后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对《错误》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打江南走过”的“我”的容颜憔悴,突出“我”备受相思煎熬。
B.“东风不来”“跫音不响”既点出环境的冷清幽静,又暗示等待的人没有归来。
C.“柳絮不飞”“春帏不揭”的状态,和“寂寞的城”“窗扉紧掩”的比喻,刻画了闺中女子寂寞、闭锁的心境。
D.第三节表明“我”并不是女子等待的“归人”,“我”只是骑着马路过这个江南小城的过客。
解析A项,“莲花的开落”应比喻“闺中女子”的容颜憔悴。
答案A
2.对《错误》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莲花”“柳絮”“青石”“春帷”“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在诗中营造了浓厚的江南气息,使诗歌具有古典美。
B.“美丽的错误”是本诗的诗眼,说是个“错误”,是因为“我”并不是闺中女子所等待的那个人;说是“美丽”的,则强调女子容颜漂亮,让人惊艳。
C.诗歌首尾呼应,主部部分(第二节)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界,前面两行和后面两行在内容上和句式上基本相同,使全诗结构齐整而巧妙。
D.诗歌以“我”与女子两种视角,“我”和“你”两种叙述人称,并使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中自始至终未点明“我”与女子的关系,反而留下丰富的遐想空间。
解析B项,说“错误”是“美丽”的,是因为这瞬间的误会传达出一种带悲的美。
答案B
3.这首诗富有古典韵味,诗人站在女子角度抒写相思之情,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解析D项,这几句是李清照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写的。
答案D
4.“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与“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是倒装句,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倒装?
解析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很容易看出倒装的内容。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分析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参考答案“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是紧掩的小小的窗扉”突出“向晚”与“紧掩”。“向晚”是随时间流动的,它会进入黑夜,跟来黎明,便于创设思恋情境;而“紧掩”还有“开窗”的可能,因为有个“你”在里面,便于烘托惆怅心情。
二、语言运用
5. 导学号96914016以“希望”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以添减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