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
高考古典诗词十种常见意象诠释
江苏省洪泽中学 周加银 (0517——7795759)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难点,考生失分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是对诗歌的意象含义把握不到位,造成理解错位或者错误。“象”与“意”的完美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考生一定要认真玩味揣摩,才能品味其中的真谛。下面列举几种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诠释,供考生复习、考试时参考、借鉴。
一、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一般是思人、思乡、团圆等意义的载体。诗中的月亮不再是自然的、纯客观的物象,而是饱含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月本无处不在,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这是乡情所至。诗人忆弟思家,以虚写实,突出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平实的语言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遍存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思人之情。
二、菊花
菊花是傲霜之花,既有坚强的品格,又有清高的气质,深得文人墨客的青睐 ,成为他们吟颂的对象。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屈原以餐花饮露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人元稹《菊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再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等诗中的菊花都寄寓了诗人的高尚的精神品质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梅花
梅花不畏风雪,临寒绽放,总在严寒中最先报讯,引领姹紫嫣红、枝头烂漫、芳香四溢的春花,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人陈亮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暗香远布,沁人心脾,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也表现了诗人王安石高风亮节的操守。“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却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衬托诗人王冕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近旨远。
四、松树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元帅也歌颂了松树不怕严寒霜压、不屈不挠、丹心铁骨、战胜邪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