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16
- 资源简介:
约3420字。
《声声慢》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语文组
班级 高一(8)班 科目 语文 上课时间 2017.5.18 第8节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词。
2.品味分析特定意象,把握情感。
3.掌握高考诗词中常见写景角度及相应题型的答题策略。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背诵词的基础上,深入研读作品,抓住意象,把握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掌握诗歌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词人愁苦复杂的精神层面,培养丰富的情感。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分析特定意象,把握情感。
2.掌握高考诗词中常见写景角度及相应题型的答题策略,培养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联系生平,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词人愁苦复杂的精神层面。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导入 导入语:对比《醉花阴》,《声声慢》中词人的情感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课前齐读《醉花阴》,回顾《醉花阴》表达的情感,带着问题学习。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同时牵引到本堂课学习,让学生带着两首词比较的问题学习,更有针对性,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情感。
展示
学习
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并点明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词。
2.品味分析特定意象,把握情感。
3.掌握高考诗词中常见写景角度及相应题型的答题策略。
齐读。
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楚知道本节课的重点。
诵读
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提问: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用词中一个字概括。
3.明确:愁(板书:愁) 1.听读回答问题。
2.全班齐读,感受词人的愁情。 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愁的氛围中。
学生齐读,通过读感知词的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