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把握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的命题规律
本文所说的科技文,是指《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说的“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指那些介绍科技知识、传播科技信息的文章。它不仅包括科技发明成果的介绍,还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的阐释。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类文章看起来文字不难,但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考生往往对文章中信息高度聚集的内容抓不住要点,分不出条理,理不清关系,因此感到阅读的难度较大,得分普遍较低。要提高科技文阅读的成绩,必须正确把握高考科技文阅读的命题规律。
一、把握考查内容
科技文阅读的材料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但命题往往定位在“懂”字上,考查的是对文段中信息的把握和理解,并不要求对材料所介绍的知识有很深的了解。近年来,高考科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就科技文阅读而言,考查的都是词语的语境义。一是考查专业性词语的语境义,即要求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对选文中的有关概念作出具体的解释。二是考查指代性词语的指代义,即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
如2005年江西卷第7题:根据上下文,下列对“太阳风”的解释,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限于篇幅,本文举例时均列出其中的一两个选项)
A.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
C.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这道题的答案依据,应该从该词语后面的材料中查找,可以查找到这样一些信息:太阳的高温使日冕层向外膨胀,使日冕层中等离子中的带电粒子高速向行星空间运动。再比较这几个选项,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为C项。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就科技文阅读而言,受文段特点和考查目的的制约,句子理解的题目主要考查对句子本身含义的理解。—是对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二是对具有隐含意义的句子,结合全文进行理解。近年来理解句子的试题也有所变化,即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考查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如2005年全国I卷第5题: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画线句(“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讲的是中条山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而 A项只写了中条山的山势。山势之和缓与否和中条山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没有直接关系。其它几项都出自第二自然段,而且都在画线句的后面,与之形成了论点与论证的关系,所以是正确的。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通过理解、分析、比较,确认特定的对象,找出各种不同的说法在本质上的异同,然后根据要求,从文段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这类题目,不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归根到底还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进行理解与分析。
如2005年全国I卷第6题: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把本题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对照、鉴别,会发现原文末段讲的是“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并没有说它是“必经之地”,因此,D项是错误的。C项的“群山环绕”“比较封闭”“肥田沃土”等信息,都能从原文中找到。
4.根据相关内容进行合理推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