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6600字。
江华三中2005年期末复习高一语文试卷
江华三中 林孝建
(总分150分)
第一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一、(20分,每小题4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孱头(chn) 殚尽竭虑(dn) 形骸(hi) 衣锦还乡(y)
B.畏葸(s) 觥筹交错(gng) 粗糙(co) 礼尚往来(shng)
C. 啖饭(dn) 涸辙之鲋(h) 朴素(p) 杳无音信(yo)
D.讥诮(xio) 雄关险隘(i) 渣滓(zi) 患得患失(hu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喧 纷繁芜杂 孤癖 音容笑貌
B.吝啬 揣揣不安 尺椟 勃然大怒
C.吮吸 残羹冷灸 自栩 冠冕堂皇
D.伫立 相形见绌 凭吊 战战兢兢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C.庄周霍地跃起,敲着空桶蟬唱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D.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4、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了迅速扭转年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②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 日本侵华历史,引起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③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A.启用 篡改 匠心独运 B.起用 篡改 独树一帜
C.起用 窜改 独树一帜 D.启用 窜改 匠心独运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B.每篇文章的字数约二千字左右,最多不超过三千字。
C.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D.他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真可谓文章魁首。
二、(16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0题。
信息文化
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是把全球结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无论身处何地,一旦被纳入由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组成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就可以与整个世界同在,同时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某种局部的社会变迁,通过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可以及时准确无误地传播到全球范围,从而产生全球性影响,使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信息一体化暴露了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强化了不同社会之间的频繁接触,从而使人们很快意识到各自的处境和差距,有利于互相交流,协调发展,取长补短,加速前进,追赶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发展浪潮。
正如不同的土壤中可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一样,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浓厚的乡土意识是口头传播时代的产物。人们只能与本乡本土的小群体频繁交流,从而产生一种乡土依恋心理。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文字传播时代的产物。不同乡土的人群依靠共同的文字认同,共同的文字支撑着共同的文化。只有进入电讯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普遍的文化认同才能发生,面对卫星电视和电子计算机,人们接受的是全方位传递的文化,人们必须以异种文化为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发展自身的文化。人们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全球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意识。
6、对文章第一段出现的名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文化”可以大大增强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社会的频繁接触,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
B.“信息网络”是指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等信息手段。
C.“信息一体化”指用现代化手段把全球各个区域结成一个信息整体。
D.“不同社会”不仅仅是指社会制度方,还包括经济发展、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的情况。
7、“信息一体化”有两方面的作用,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
B.使局部的社会变迁发生全球性影响,增强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并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