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3000字。
2004---200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级语文科试题
广东番禺中学 黄杰雄
试题说明:
①试卷结构:本卷共12页,分第Ⅰ卷、第Ⅱ卷、答卷和作文。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包括12道小题,每题3分,共36分;第Ⅱ卷共114分(其中作文60分)。全卷共150分。
②答题说明:第Ⅰ卷答案用铅笔填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卷规定的地方。
③考试时间:全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6分)
一、基础部分(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谪居(zhé) 豆蔻(kòu) 凫水(fú) 南柯一梦(hē)
B.幽僻(pì) 真谛(dì) 梳篦(bì) 磨牙吮血(yŭn)
C.阑干(lán) 窥视(kuī) 嘈杂(cáo) 沧海桑田 (cāng)
D.阡陌(mù) 虔诚(qián) 銮舆 (luán) 璀璨夺目(càn)
【测控点击】重点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
【解析】A项中柯应为kē。B项中吮应为shŭn。D项中陌应为mò。
【答案】C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虚无缥缈 蜿蜒曲折 矫健多姿 翱游
B. 扑朔迷离 我行我素 拐弯末角 清澈
C. 波涛汹涌 俯仰天地 风云变换 歉疚
D. 叱咤风云 安贫乐道 天堑通途 干涸
【测控点击】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
【解析】(A“遨游”B“拐弯抹角”C“风云变换”应为“风云变幻”)
【答案】 D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如今只要随意翻开一本介绍超导理论的书,你都会发现某位科学家的名字,编著者无一例外地将他提出的“超导学说”尊奉为金科玉律。
B、根据洪昭光教授讲稿编纂的《登上健康快车》一书,曾经有68种“手抄本”风靡全国,一时洛阳纸贵,“保健长寿”成为大热门话题。
C.他是个心地坦率的人,来校第一天,就肆无忌惮地跟我们谈他自己内心的感受。
D.宋人多数不懂写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他们的诗味同嚼蜡。
【解析】“肆无忌惮”是贬义词,用错对象。
【答案】C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
B. 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继续使它适宜一切生物生长?
C.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D.过去我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巩乃斯之后,我不这么看了。
【测控点击】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析】A项句号在引号外面;C项三个逗号应为顿号;D项 “静静的顿河”用书名号,史诗后面用分号。
【答案】B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12分)
①去年2到5月间,荷兰的家禽中爆发了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有89人被传染,其中绝大部分症状比较轻,仅有一名兽医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荷兰的研究人员对从部分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禽流感病毒样本进行了基因测序,并将序列与从病鸡分离出来的做了比较,发现绝大多数样本都没有出现有意义的基因突变。但是,从死亡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却存在较多的突变,有些变化发生在和病毒的毒性、宿主特异性有关的区域。因此,有可能是这些突变使得禽流感病毒变得对人特别致命。
②流感病毒的特性与病毒表面上的两种蛋白质有关,一种是红细胞血凝素蛋白,简称H;一种是神经氨基酸酶蛋白,简称N。根据二者的差异,可以把流感病毒分成许多种亚型。目前已知的禽流感病毒有15种亚型,其中有3种被发现能够传染给人。其中H9N2是低致病性的,另外两种H7N7和H5N1都是高致病性的。2003年荷兰禽流感的亚型是H7N7;而1997年在香港导致6人死亡,以及目前在亚洲大范围流行,并在越南、泰国导致多人死亡的禽流感,都是H5N1亚型。2001年,研究人员报告说,H5N1亚型内部一种蛋白质(PB2)出现一个点突变,就会使得病毒毒性大为增加。2002年研究人员则发现,香港H5N1毒株之所以毒性特别强,是由于另一种蛋白质(NS1)上出现一个点的突变。这个突变使得H5N1毒株能够躲开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③基因突变起因于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一般的生物体都有校正机制改正复制错误,从而大大降低突变的可能性。但是流感病毒不存在校正机制,这就使得流感病毒特别容易发生突变。在这些随机发生的突变中,就有可能出现毒性特别强的突变。不过,个别的基因突变虽然可能增强病毒毒性,但似乎不太可能增强它们在人之间传播的传染力。目前发现得了禽流感的病人,基本上是从病禽传染上的。不过,除了基因突变,还有另外一种进化因素——基因重组,有可能增强禽流感对人的传染性。如果一个人(或其他动物),同时感染了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那么这两种病毒就可能在体内发生基因重组,出现一种由人流感病毒基因和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而成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既能够像人流感病毒那样很容易在人之间传播,又有像禽流感病毒那样强的毒性,而且这种新亚型病毒是人体无法识别的,因此人体对其无免疫力,那么就会在人群中爆发流感。越多的人感染禽流感,发生这样的基因重组的可能性就越高。
④上个世纪爆发过三次大流感。其中最严重的是1918—1919年的大流感,大约有4—5千万人死亡。另外两次大流感分别发生在1957—1958年(约1百万死亡),1968—1969年(约75万人死亡)。后两次大流感就是由于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重组产生新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许多专家认为,新的流感大流行已迫在眉睫。1997年香港政府果断地消灭150万只鸡,可能避免了一次流感大流行。目前出现疫情的亚洲各国纷纷灭鸡,也是出于同一个目的。新的流感大流行也许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尽量推迟,从而抢到时间弄清禽流感的传染机制并找到防治办法,例如研发出疫苗或特效药。
5.根据文意,对禽流感疫情相关特点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荷兰发生的禽流感是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造成的,这一病毒的特点是在和病毒的毒性、宿主特异性有关的区域存在着较多的基因突变。
B.流感病毒可以分成许多种亚型,目前已知的禽流感病毒有15种亚型,其中有3种能够传染给人。
C.绝大多数得了禽流感的病人,基本上是直接从病禽传染上的,禽流感在人之间的传染性即使有也可能是偶然的。
D.如果人或动物同时感染了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就会大大增强流感病毒的传播性和致病性。
【测控点击】考查对文意的概括能力。
【解析】A“在和病毒的毒性、宿主特异性有关的区域存在着较多的基因突变”这一特点仅存在于死亡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中。B“有3种”不当,原文是说“有3种被发现能够传染给人”。D只有在两种病毒在体内发生基因重组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答案】C.
6.下列各项关于H5N1病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在亚洲流行,并在香港、越南、泰国造成多人死亡的禽流感病毒,都是H5N1亚型。
B.香港H5N1毒株的毒性特别强是因为病毒内部的另一种蛋白质上出现了一个点的突变,使人体的免疫系统难以识别防范。
C.H5N1亚型具有高致病性,相对于其他禽流感病毒更容易出现基因突变。
D.H5N1亚型病毒内部的蛋白质只要出现一个点突变,就会使病毒毒性大为增加。
【测控点击】考查对特出词语意义的正确理解。
【解析】A项中此次禽流感并未在香港造成人员死亡。C项的判断没有根据。D项的“只要”所表达的条件关系不存在。
【答案】B.
7.对第三节涉及的内容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无论是在荷兰发生的禽流感疫情还是近年来在亚洲发生的禽流感疫情都是发生在禽类或其他动物与人之间的。
B.基因突变往往带来病毒毒性的增强,而病毒毒性增强仅仅意味着病毒对人或动物的感染性的增强,并不造成病毒的传播性的增强。
C.一旦大量的人感染禽流感就会使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