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离别诗及其表现技巧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9/20 22:58: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1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500字。

  唐人离别诗及其表现技巧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是人生的常态,也是诗歌永恒的话题。在唐诗时代,诗人们怎样表现离别之情?
  唐人表现别离之情,通常使用以下表现技巧:
  一、借景抒情法。王夫之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别之际,情动于中,此时周遭一切景物莫不物物皆着我颜色,都被诗人摄入眼界之内,成为表达内在感情的意象,这就是“借景抒情法”。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这首诗里,第一句叙述孟浩然离开黄鹤楼,第二句叙述孟浩然离开黄鹤楼的时间以及前往的目的地。这两句紧扣诗题,一脉相承。因黄鹤楼与广陵相比,一在西,一在东,所以说“西辞”和“下”。三四两句写孟浩然乘坐的船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外,自己只看见长江之水依旧流淌着。综观全诗,先叙述送别的地点、故人的离去时间和目的地,再描写送别时自己所见之景,诗歌线索清晰,气韵流动。
  诗歌主题是离别,但并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伤感,而是借助送别时所见的景物来表达对故人的留恋不舍。诗人凝望故人的孤帆渐成远影,直至消失,凝望之久可以想见,不直写自己的凝望而写故人的孤帆,这是借景抒情。故人早已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外,自己怅然若失,诗人又借助眼前的长江水来表现,不言情而情在言外,这也是借景抒情。
  本诗还有一个表现技巧不可忽视,就是“乐景写哀”的手法。诗中“黄鹤楼”、“烟花”、“三月”、“碧空”等意象都是繁华热闹景象,但写离别的伤感才是诗歌的主题,这些意象衬托了诗歌意境,深化了诗人的感情。
  借景抒情法不仅在绝句中经常使用,而且在律诗中也多次出现。如: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粘襟比散丝。
  本诗诗题的关键字眼是“暮雨”和“送”,一交代时间天气,一交代主要事件,全诗围绕诗题展开,诗题也暗示诗人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法。
  首联紧点诗题。“楚江”、“建业”指送别的地点在建业(今在江苏南京)的江边;“微雨”、“暮钟”交代送别时的天气和时间,是一个下着小雨的黄昏。诗人从眼前景写起,描绘了烟雨迷蒙的画面,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天气和地点,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气氛。
  颔联也写眼前景。“漠漠”“冥冥”承首联而来,写在建业江边暮雨中“帆”和“鸟”的运动状态,帆船航行显得缓慢沉重,飞鸟显得迟缓笨拙。两种意象一人,一物,一江面,一空中,构成一幅有立体感和压抑感的画面,这种局部意境与离人内在的感情是协调的,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颈联仍写眼前景。“深”和“滋”都是侧面表现暮雨,写送别时微雨一直在下着,降水量的增加使人看不见海门,江边的树远远望去显得湿漉。本联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相关文章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