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题 四 意
——2005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感言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中学语文教研室 周京昱
拜读2005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深感北京卷的命题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营,日渐成熟,日渐大方,日渐精彩。欣然提笔,如考生般于文字间攻城略地,寻访答案,愈发印证了这种感觉。现将本人对的这份春招语文试题的认识归为“读题四意”,就教于各位命题专家及广大一线师生。
一、可贵的稳定性
作为国家级大考,“稳”字当头历来是高考命题的第一要务。我们面前的这份试题无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稳定性的首要表现,即部分试题的难度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题面朴素,题目平易。
在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中,整份试卷开篇的5道小题组成的这一题群,字是常用字,词是常用词,成语使用中的“对象失当”“自相矛盾”“褒贬失当”等皆为误用的常类,句子表达的“不合逻辑”“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也均为语病的典例。在对古文阅读的考查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式的掌握、内容的理解,题目分工协作,考查全面。其中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义的区别(将“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的“赡”误解为今义“赡养”);文言虚词(“然”“于”“若”“之”)的考查遵循《说明》又不拘泥《说明》中所列的18个常用词,“若”虽有“超纲”之嫌却又是教材中反复出现的常见词;文言省略句的考查与对文意的推断相结合,以读懂文章为考查目的;文意理解的考查侧重于对传记人物人生价值观的体认,以读懂人物为目的:古文阅读命题乃至第Ⅰ卷的整体命题严格遵循往年命题的基本思路,透露着亲切与友善,有谦谦君子之风。
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即一些新题型由去年夏考的初试锋芒发展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展雄风”。
2005年春季高考语文命题是以2004年夏季《考试说明》为依据的。读题,我们不难发现,经由去年的尝试与磨合,今年春考的语文试题全面贯彻了《考试说明》的精神,并在一些新题型的处理上将《说明》精神落实得更加到位,更加符合命题者的理想。例如对文言断句的考查,力度更大;对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主客观试题的配置也形成了2:2的较为平衡的格局。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这两道考题的“到位”提示我们:稳定不是静止,它常常表现为在既定的航道上潜沉得更加深入。如果说去年夏考的命题,在一些新题型上还存在怜悯弱者的心意,而今年春考在这些问题上则变得冷峻。这是一种稳定性的发展,也是一种持续性的发展,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鲜明的导向性
除了上面说的新题型的启示之外,我以为,这份试卷最鲜明的导向性表现在对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回应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就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任务作如下表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就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作如下表述:“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在本人看来,新课标的“新”字,不仅仅是“弃旧图新”“推陈出新”的“新”,更是“温故知新”的“新”——对我们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做得不够理想的东西加以重申、强调,使之进一步落实,进一步深化。
回到我们所说的这份春考语文试卷。我以为,这份试题至少在3个方面对新课标作出回应。
第一,重视积累。新课标要求我们的高中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北京卷将背诵默写量化为28篇(段),这无疑为北京考生带来了福音。与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相比,北京卷的名句名篇默写是最为友善的。然而,以北京考生的懒惰与精明,这意在推动素质教育的送分试题多年来却成了区分考生的选拔试题。为了促使考生扎实积累、增强文化底蕴,今年春考命题特将名句名篇默写增至6分(相当于全国卷古诗鉴赏试题的分值)。“背会写对”的要求、一丝不苟的学风得到强化,希望这一变化能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第二,重视应用。新课标要求我们的高中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求我们高中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应该说,我们这份春考北京卷的语言表达主观试题便是将阅读与写作、思维与表达结合起来,呈现出鲜明的综合性。我们不妨举例来看。
[示例一] 22.从下面材料中提取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转基因棉花”作一解说。(3分)
某公司向市场推出一种崭新的产品——转基因棉花,或称Bt棉。Bt是存在于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一种基因,这种基因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具有杀死某些毛虫的性能。科学家已经从该细菌中分离出这种基因,并将这种基因植入棉花种子中,使棉花获得抗天敌烟草夜蛾幼虫的性能。这一新型转基因棉花的产生,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喷洒杀虫剂使害虫产生耐药性的弊端,从而使棉花大量增产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