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病句修改全解
山东省青岛市58中---------刘翔
语病也是病,它同样有症可察,有药可医。和医生一样,辨析修改病句者也同样须要有赖以判断的“慧眼”和去除顽疾的“金针”。
归究起来,病句之“病”大致有三,即:不合语法规律、不合逻辑事理、不合词语感情色彩。一言以敝之,不能准确表情达意的句子即为病句。
“病”症种类虽多,好在“考试说明”只将其界定为六种,它们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
① 有关病句的复习中,辨析是首要的一环,而学生辨析语病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建立在学生对上述六类语病显性“症候”了解的基础上。因而教学中不妨要求学生将“病理切片”以卡片的方式排列成病案,使其常见的病态了然于胸。
熟悉了病案之后,下一步该考虑的是如何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那么,什么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呢?
首先,要求学生擦亮眼睛,调动语感,进行审读。凭着学生往日的积累及其形成的语文素养,审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大多能从感性上察觉出语句的毛病。例如:
“我们到处都看到了樱花,在东京、大坂、京都——但是四月十三是我在金泽乡萝香山上所看到的樱花,却是我所看过的最璀璨、最庄严的华光四射的樱花。”
乍一看,还真的注意不到毛病何在,读两遍,语感才会告诉你:确实有点别扭,细品之下,你自会感觉耳聪目明:关联词“但是”、“却”纯属多余。
再如:
“她是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国家队篮球女教练。”
初读时,你可能感觉修饰语确实是按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排列的,细读之后,你会恍然晤见:修饰语中“国家队”一词是领属性的,理应排在修饰成分之首。
更有一种情况,是非得语感前来助阵的,那就是歧义的发现。
如:“对面过来的是两个学校的老师。”
“对面过来的是分属两个学校的老师”、“对面过来的是学校里的两位老师”这两个意思都是例子中可能包含的意思。读一读,找找停顿的位置,是在“学校”之前,还是在“老师”之前,意思差别很大。
当然,我们无法否认,学生当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没能练就良好的语感。为此,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