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窥斑见豹——由原创试卷剖析考纲、考点及应试训练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2/20 16:05:3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4230字。

  (以下卷上的空白处是留给听课老师做笔记用的,勿删除。)
  窥斑见豹
  --------由原创试卷剖析考纲、考点及应试训练
  朱宗明
  原创试题:
  新课程2012届高考统练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宗教伦理向世俗、现实伦理转变,其转折点或标志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现实转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鬼神支配的道德机制转变为人的情感需要。在周代,道德表现为对人、鬼神和权能的崇拜。但在孔子这里,道德则出于人的内在情感(仁)。一方面,仁是孝亲,表现为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流露,也是亲子之爱;另一方面,仁又是“泛爱”,可归结为人的同情心(忠和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第二,道德的功能从克配天命转变为社会关系的调节。殷人称自己是受天命统治的,周人则说“天命靡常”,认为有德才能克配与永保天命。天授命的依据是看对象是否有德,德的内容是敬天保民。统治者能够“明德修身”才能够“以德配天”,从而“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道德则是基于人的同情心而形成的普遍的社会成员的素质。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似。这就是人所具有的同情心,尽管人有君子小人之别,但这一道德素质却普遍存在于民众之中。所以,人不仅能够“爱亲”,而且能够“泛爱众”。因此,“仁”具有普遍的人类之爱的含义,在这个意义上说,以“仁”为核心的孔子的道德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调节机制。
  第三,由道德祭祀转变为教化祭祀。周人“有孝有德”,其孝固然有养亲的意义,但重要的是祭祀先祖,孝也体现在享祭祖先的活动中。孔子重视祭祖,但孔子祭祖是为了弘扬孝道。对孔子来说,“孝”最重要的是“养”和“敬”,这就把孝看成是现实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具有彼岸价值的行为。通过祭祖,孔子让人们了解孝道,培养人们的孝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指丧礼,“追远”指祭礼,通过这一类的礼仪促使人们的道德进步而达到仁。   
  将道德视为人的内在情感的诉求,首先使人的道德主体地位得以显现。周代的“孝”、“德”因其同祭祀祖先、克配天命相联系,受鬼神的强制,还不是人完善自己本性的自觉意识,这时的道德还不能获得人类精神自律的意义,或者说作为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还没有形成,所以人并没有获得道德主体的地位。孔子将道德置于现实的人、现实人的真实情感之上,人因为这种真情实感并将其“推己及人”而获得了内在的规定,“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从而使人本性趋于完善。由于道德是人的内在心理追求,成为有德之人完全取决于人自己的意志:“为仁由己”,只要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善的道德境界就会实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
  其次,人的共同的情感因素使道德成为普遍的社会调节力量。在周代,祭天祭祖是天子、宗子的专利,所以只能为氏族贵族所有,还不是一种社会性的精神生活。同情心、“能近取譬”则是人人都有的,由此所表现出的行为必然是会见诸于每一个人的,使一种德的方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基本选择和常态,从而使道德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协调机制,在个人的行为中生成了一个民族的社会道德感。它象征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其意义如侯外庐所说:“把道德律从氏族贵族的专有形式拉下来,安置在一般人的心里,并给予理论的说明,这可以说是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伟大功绩。”
  最后,教化能够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为善。孔子将人的真情实感看作是道德的基础:“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通过“慎终追远”能够使“民德归厚”,因为这些礼仪激发了人们的内在情感,使人们为孝为悌,使道德感得到强化。推而广之,用道德加以引导、用礼教进行规范,人们就能够自觉达到一定的道德要求。孔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表现出对人性向善的信心。
  选材依据:《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试验)》
  “必考内容”(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具体分析:
  以下凡空白处均加下画线                                                                           
  一、 下列说法,与原文对“孔子的伦理思想”内涵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3分)
  考点依据: 理解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A.仁是孝亲,表现为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流露,也是亲子之爱;另一方面,仁又是“泛爱”,可归结为人的同情心(忠和恕)。
  B.当时的道德的功能已从克配天命转变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孔子称自己是受天命统治的,认为有德才能克配与永保天命。
  C.“孝”最重要的是“养”和“敬”,是一种具有彼岸价值的行为。人们应了解孝道,培养自己的孝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D.道德是人的内在心理追求,成为有德之人完全取决于人自己的意志:只要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善的道德境界就会实现。
  答案:B(错在是殷人称自己,不是孔子的伦理思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