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词类活用现象,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 资源简介:
约2920字。
把握词类活用现象,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邵林永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例如《左传•鞌之战》:“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胳膊肘,名词,这里却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带宾语“之”,是“用肘撞”的意思。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针对实词而言。古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活用为其他词类。一般常见的活用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就针对这几种类型中常见的活用现象,做简要的讲解与梳理。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A.由于名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当名词在句中带宾语时,就活用为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本为名词,蹄子,但在这个句中带了宾语“之”,“蹄”就动词化了,可译为“用蹄子踢”。
再如: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并序)》)“槌”本为棒槌,名词,此处带了宾语“床”,就动词化了,整句话可译为“捶着床勃然大怒”。
B.由于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动词则可以受副词修饰,所以当名词受副词修饰,而又找不到另外的动词时,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特别是否定副词“不”后面的动词全都变为动词。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王”在这里受副词“不”的修饰,活用为动词,译为“称王”。
C.两个名词相连,如果不是并列、偏正关系,它们的前面又没有动词时,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和“秦军氾南”是两个主谓短语,而在主谓短语里,两个名词相连,后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此处的“军”当译为动词“驻军、驻扎”。
D.同一名词迭用,它们前面又无其他动词时,其中一个用作动词。
如:“单于使使晓武。”(《苏武传》)前一个“使”作动词,译为“派遣”,后一个是名词“使者”。
E.由于连词“而”一般不能连接名词(主要是连接动词、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或后面有“而”字连接,又带有动作或变化的意义时,就活用为动词。
如:“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此句中的“前”即活用为动词。
2.名词作状语。
A.由于名词一般不能修饰动词作状语,所以当名词直接置于动词之前,且在意义上不能认为是主语时,一般活用作状语。
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此句中的“雾”和“星”可分别译为“像雾一样”“像繁星一样”,充当“列”和“驰”的状语。
B.由于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动词,所以当名词直接置于动词之前,且在意义上不能认为是主语时,一般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所用的工具以及对人的态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如:“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此句中的“内”作状语,译为“在国内”,表处所。
二、动词的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