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十中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项复习:高考古诗鉴赏方法与步骤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7 11:12: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6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8570字。

  苏州十中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与步骤
  一、鉴赏形象
  ★考点分析
  诗歌形象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事物形象(常指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形象)。
  意象,指(情)意和(物)象的融合,是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或具有深刻寓意的形象。意象是诗歌语言与情感的中介,因此,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特定的意义,读诗观意象,便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象征富贵吉祥,柳为伤离别等等。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
  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交融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它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离不开意象。
  诗歌意境常用术语:幽静、宁谧、幽美、朦胧、淳朴、空灵、深远、幽远、莽苍、辽阔、苍凉、繁华、热烈、高昂、荒芜、孤寂、清冷、凄清、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等。
  意象和意境是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历年高考中,多有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分析意境也是高考不可或缺的基本类型,是每年诗歌鉴赏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提问变体: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 第一、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 第二、概括意象特点;第三、揭示作者情感。
  (2) 第一、描绘诗中的画面; 第二、概括氛围特点; 第三、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范式:(1) 本诗中的(   )意象,具有(   )的特点(或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   )的感情或起到(  )作用。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
  情,心境)。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才能得满分: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现场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4全国卷Ⅳ)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2分)
  【解析】本题直接从意象设题,“杜鹃啼”是一个含有寓意的常见意象。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杜鹃的啼叫声”,先要明白全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揣摩作者为什么要用“杜鹃”来表现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也就明白了杜鹃这个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和激发的情思。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叫声像“不如归去”,历代诗词作家由其叫声引起的吟咏很多。晏几道这首词,则是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之言。
  【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啼叫声含义1分)。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结合全诗具体分析1分)。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3分)
  【解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描绘画面1分)。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概括意境特点1分),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剖析作者思想情感1分)。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8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托物言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