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揭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4/21 22:44:5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50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揭秘
  王  磊
  一直以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以其主观性强、操作性弱,概念把握易、具体切入难而困扰考生。然而,综合近年高考此类试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总体浏览,留心暗示。
  我们都知道,读懂文本是鉴赏的基本前提,那么怎样才算读懂、怎样才能读懂呢?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说的读懂并不是让你完整、深刻、透彻的理解,我们说的读懂就是粗略的知晓大概意思。其实,高考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也并非让你像专家学者那样去解读、评析,而是引导你做浅层的、指向性明确的一般性把握。所以只要不做错误的理解,即使是囫囵吞枣地读出大概意思也是可以的,不必大惊小怪。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应该先将诗歌浏览一两遍,借助各种暗示,对它有个总体印象与感受。高考诗歌试题本身的一些暗示对我们读懂诗歌很有用,但我们往往忽略它。
  1、题目暗示。如2005年全国卷《春行即兴》,春即春天,行即经过,“即兴”,就眼前事物表达感慨。又如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过即路过、经过,由题目可知,写的是经过香积寺的见闻感受。2006年福建卷《端居》命题者[注]端居:闲居。2006年辽宁卷《东坡》在题目下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读出题目暗示,对理解全诗大有提携作用。
  2、作者暗示。近年来诗歌考题中出现的作者大多为我们所熟悉, 这就为我们理解作品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而对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作者,考题往往有注释,如2006山东卷《晓上空泠峡》作者王罔运,考题注释为:“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2003年上海卷《赤壁》作者杜庠,注释:“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不难看出,这里的注释对理解全诗都有很大暗示作用。
  3、夹注暗示。有些诗歌遇有冷僻字词或难懂的诗句,命题人往往给出注释。如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首句“泛菊杯深,吹梅角远”,联系注释“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我们就可了解这两句是说词人刘过与朋友卢梅坡秋季饮菊花酒,春天吹《梅花落》。从秋到春,笛声悠长,酒浓情更浓。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末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虽“安禅制毒龙”较晦涩,但考题对“安禅”“毒龙”做了解释:“‘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由夹注可以知道,诗人是说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表现作者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的境界。
  4、题干暗示。有些诗歌考题本身就提示你诗句在写什么,如2006年北京卷《移居(其二)》,问题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题干明确告诉我们,诗人表现的乐趣是关于田园生活的,那么我们只要顺着田园生活的思路去解答就不会多大出入了。又如2006年天津卷《凉州词(其一)》设置的两个问题:(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题干设置明确告诉我们诗中表现的是边塞景象,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细心的考生会发现,这就是答题的切入口,这对读懂诗歌帮助很大。
  二、联缀名词,捕捉景情。
  初读诗歌后,从诗中找出写人写景写物的名词,用横线画出,然后把它们联缀起来,由多个意象的迭加看它写了什么。例如:2004年全国卷《秋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