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20字。
散文鉴赏题的类型与解答思路
在高考散文阅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赏析题,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的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等等。下面分而述之。
一、修辞方法类
即针对运用某种(或某些)修辞方法的语句命题。比如2008年上海卷(选文为牛汉的《灯笼红》)第12题“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对于此类试题,解答时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题干已点明的除外)。
(2)明确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反复),作用是突出与强调;表达类的修辞手法(如反问、设问),作用是增强语气。现将《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八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列举如下: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拟人——表达亲切,富有情趣;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排比——一气呵成,强化气势和情感;反复——衔接紧凑而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问——表意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引起注意,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方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像上海卷所设试题,参考答案为:“‘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的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提示:“灯笼红”和“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分别出现在原文第①段、第⑦段,在这两个比喻后都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其中“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是关键句,由此可总结出“灯笼红”和“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特点与作用。
二、行文段落类
针对文中某一段落的作用命题。比如2008年全国卷甲卷(选文为寅公的《阳关古道苍凉美》)第17题第二问:“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8年福建卷第11题(选文为张绪佑的《吟风》):“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2)明确重点段的作用,把握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试列举如下: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有时只开启下文);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升华感情。
(3)结合段落位置及其在文中所起作用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