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10字。
文学作品探究题命题类型、答题技巧浅探
一、考点分析:
2008年江苏高考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题的考查,能力层级为F,在能力要求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就文学作品阅读来说,探究题考查的具体要求为:
(l)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通过探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获得价值取向和审美愉悦,正是新课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
二、命题特点:
(1)开放性,往往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设唯一性答案,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探索和思辨的精神。
(2)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
(3)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考题类型:
1.文本研讨类。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
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