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中问与答模式探究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9/2 11:39: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4210字。高考诗歌鉴赏中问与答模式探究
杜传家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8年第1期
古典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简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高考为检测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在题型设置上主要以主观表述题为主,同时兼有客观选择题与填空题(2007 浙江卷、上海卷)。在材料选取上均来自教材之外,但难度都小于教材内同类作品,一般不用教材以外的典故、表现手法等,倘若用典,多为教材中提及的事件或人物,有助于以课内外相结合的角度考查考生。从命题方式上看,有直接从形式方面入手,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分析评价能力;有直接从内容方面入手,考查学生对语句含义、主题理解等方面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有综合设题,将对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考查。2007年全国高考共18套试题,均考查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评价能力,其考查状况如下:
面对不同角度的分析评价,如何让考生在单位时间里快、准、优的进行作答,除积累一些必要的鉴赏知识外,关键是要准确把握鉴赏题的问和答的特点,尤其是组织答案的规律与特点。下面笔者就结合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问”与“答”的特点,简析其“问”“答”模式与规律。
一、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1、设问方式:(2007 浙江卷诗歌鉴赏第2问)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2、设问变式:①(2007 山东卷诗歌鉴赏第1问)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思路:①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点。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1:浙江卷第2问]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案组织:①(点明特点)刘禹锡诗含蓄深沉。(具体分析)诗文通过对野草野花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斜阳残照映衬在败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表现情感)抒发作者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②(点明特点)温婉悲凉。(具体分析)词中引用三个典故:“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江州司马,青衫泪湿”,(表现情感)抒发了作者亡国隐痛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不胜俯仰悲惨之苦。③(点明特点)赵善庆词明快直露。(具体分析)词中用“燕子”年年寒暑来去搬家的特点和新旧王朝走马灯似的描写,(表现情感)抒发作者对各朝各代不断兴衰更替的感怀。
[例2:山东卷第1问]这种变体先对提问作出判断,后按照“解答思路”回答,最后作比较分析。
答案组织:更喜欢本诗前两句。这两句描写鲜明生动,“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随军出关,“马前”“马后”呈现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抒写了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而“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二、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