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470字。
14.孔孟两章(教案)
普宁华侨中学 秦淑珠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仁政礼治的政治主张。
2、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且富有雄辩的表达方法。
3、继续积累文言实词与句式。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 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4.《论语》简介 :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为语录体。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
(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
(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3. 解题: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