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260字。
2007年全国高考社科文阅读题的出题模式初探
金传富
在笔者看来,有许多老师关注高考,研究高考,但总有不尽得法的印象。尤其是对有的老师的语文高考考题的研究,似乎总有一些隔靴搔痒的感觉。原因是,大部分老师都只是其于某一个角度来研究,大体属于切片式研究的方式。而没有从整体上看到高考的本质所在。
为此笔者将2007年全国所有高考语文考题中凡是属于现代文阅读中的社会科学、文学作品阅读类的考题进行了全部归类,并探索了这些考题的出题模式及其出题的目的。
笔者结合高考考题的考查目的,考查方式与出题技巧,所体现的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等各个方面,认为200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无非采取了有限的几种出题模式而已。从笔者对这些考题的分析来看,尽管考题的呈现方式看起来五花八门,然而,其出题的规律也就那么几类。我们一旦了解了这些出题的规律,则接近应对考试的大门也就不远了。
值得让人注意的是在我们所分析的模式中,有相当多的出题模式几乎都有不谋而合之处。
“六经注我”式
析义:这是一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即只考考生的知识记忆。今年的考题中,只有《上海卷》才有此类型:
例1:《上海卷》第6题: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____”。――参考答案:“《阿Q正传》(或《药》、《祝福》、《非攻》)”。
简析:要出这样的考题,没有一定的胆量而不可。一般以为考单纯记忆能力是一种很机械的考法,其实不然。如果考题能考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广博的视野,其价值也不容估量。
其实,一个好的题目并非只有阅读理解一项。只要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能起到作用的,或者说,只要是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查,而且又能实现这一目的的考题都应该算是好的考题。当大家都不在意考查学生的记忆的时候,有此一道考题,无疑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检视。试想,当所有的学生只知道所谓的能力,而并头脑空空之时,这样的能力也是靠不住的。
“切己体察”式
析义: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的能力。只有当学生自己能体察文本所包含的情感,并且能自由言说之时,学生的语言内化功能才得以最终实现。而在今年的考题中,我们很轻易地就发现,这样的考题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虽然题目大多是从理解阅读内容的角度提出的,然而,从考查的本质上看,却不难发现,更为主要的是考查考生的自我体悟与阐述的能力。而其中显然以自我体察为核心。考生体察的多寡将直接与考生的得分挂钩。
如果学生学了多年的语言文学而不能就其中的某一点进行赏析,显然,他的阅读能力是不足的,考生的自我判断力也为有限。学生既能赏析,说明他们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综合判断与表达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了。
例:《安徽卷》第17题: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考自修辞)
《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考写作技法的功能)
《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同上)
《湖南卷》第21题: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同上二者)
《浙江卷》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同上二者)
简析:尤其是《湖南卷》,我们从参考答案中看到,参考答案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答案参考,从这些参考中,我们可以看到考官在此题上对考生能力所寄予的丰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