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文言文断句教案(1)
主备人:金修传 用案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课 题文言文断句
教 学 课 时总2课时 第1课时
教 学 目标知识
目标明确断句的技巧,正确断句。
能力
目标通过练习文言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
目标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教 学 重 点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教 学 难 点过练习文言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 学 方 法讲练结合法
教 具 准 备
教 学 课 件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修改、备注
引入新课: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开始新课:
一、 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三、高考试题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原文】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物,何能遍知乎!”
(《通鉴·唐纪八》)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例子:根据专用词语断句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2005年北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