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题,约10200字。江苏省淮安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调查测试 2007-6-28
江苏省淮安市阳光学校 顾小舟 上传
一、(9 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饿殍(piǎo) 庠序(xiáng)孝悌(dì) 绿林好汉(lǜ)
B.谛听(dì) 暮霭(ǎi) 跛脚(pō) 命途多舛(chuǎn)
C.潦水(lǎo) 悚然(sǒng) 信笺(jiān) 汗涔涔(cén)
D.戕贼(qiāng) 芜杂(wú) 创伤(chuàng) 雕栏玉砌(qiè)
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里天气的恶劣是出了名的,这不,刚才还是一片晴空,现在竟飘起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B.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有人斥之为虚伪自私,其实,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理解他的假中有真了。
C.我们生活在大地上, 对宇航员的辛苦无法感同身受,最多在飞机下降时略微体验一
点失重的感觉。
D.我,一介芸芸众生,没有睿智的头脑,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家庭背景,更不具有惊艳的美色,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B.具有二千五百年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C.一般情况下,鸟儿如果想在城市生活,就必须提高嗓门,以免自己的声音不被噪声淹没。
D.写作不仅要有好的构思立意,还要具备积极的修辞意识,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4-6题(12分,每小题3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