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00字。《季氏将代额臾》教学实录
执教:黄厚江 整理:黄 霞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主要就是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不知大家读了没有?
生:(齐声)读了!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看他预习得怎么样。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板书:字音、句读)大家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他字音是不是正确,句读是不是恰当。哪位同学主动请缨?
(一生读全文)
师:好,大家首先看看字音是否有错?
生:第三小节“君子疾夫舍曰……”中的“夫”应读fú,他读成了fū。
师:很好。文言文朗读字音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生字,平时不怎么见的字,像文中“虎兕”的“兕”;二是多音字,因为多音必然影响到意思的不同理解,字音读对了,意味着对词义乃至句意的把握也就正确了。课文里有些字的读音就比较复杂,如“与”(板书:与)有三个读音,分别是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里几个句子末尾处的“与”,都应读第二声,相当于“欤”,而当“参与”或<‘称誉”讲时读第四声,其余一般都读第三声。又如“大”字,有第一声和第二声两种读音,刚才提到的“君子疾夫舍曰……”应读——
生:(齐声)第二声。
师:这个字在指成年男子或丈夫、先生时才读第—声,作语气词和指示代词都读第二声。
再回想…—下,刚才他读的时候句读有没有问题,文气是否顺畅?
生:没有。
师:这位同学说没有。有没有谁发现问题?
生:第三小节“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他把“后”和“世”分开读了。
师:应该怎么读?
生:后世/必为子孙忧。
师:我想这个地方他对意思的理解不会错,而是读的时候,——口气没能接上来。
(生笑)
师:确实,读书读到一定的境界,就讲究“气”,文气要畅,读顺了“气”,文章才能读得好。好,其他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没有吗?那么,有一个句子我问问同学们,第三小节第二行“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这个句子该怎么读?
(生读)
师:断句再清楚一点,读得稍微夸张一点。
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生笑)
师:这样的读法对不对?说得明白点,这个句子中的“丘”是靠前紧还是靠后紧,是读轻还是读重?我读一下,大家体会体会。
(师比较读)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哪一种读法对?
生:第二种。
师:很好,这俨也”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表示并列关系的“也”,它是句中的一个停顿,读准了,文言文的味道就读出来了。
同学们读文言文,常常和读现代文没有什么不同,高中生读起来像初中生、小学生读书,学生腔特别重。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就是要把句子的“语气”(板书:语气)恰到好处地读出来。如何读出“气”来?从外在形式看,就是要把文言文的轻重读出宋。古人写文章比较讲究文气,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励中描述的那位先生读书,“头尽力地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生笑)别看他样子很滑稽,实际上是读出了文章的“气”。大家不必模仿这样的动作,但读古文要注意文章的文气贯通。
好,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注意我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
(生齐读)
师:应该说大家读得还可以。不过文言的味道体现得还不够,对文中一些虚词所体现的语气,把握还不是很准,体现得还不够到位。
下面我来读一遍课文,大家注意听,一方面感受感受我读得有味道的地方,另一方面,看我字音有没有读错,句读、语气有没有问题。
(师范读课文)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问题?有问题就指出来。
(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