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推断题干扰项设置角度解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3/19 22:17: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4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高考信息推断题干扰项设置角度解密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作为现代文阅读测试的能力点之一,曾出现于以往的高考试卷中,但第一次以考点的形式明确提出却是2001年版《考试说明》,2002年《考试说明》予以保留。“推断”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把它列入《考试说明》体现出命题人由过去注重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的指导思想,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进行以此推彼、以因推果、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知未来、以整体推知局部等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近几年题型都是选择题,本文拟结合高考相关试题,重点 谈谈信息推断题干扰项设置的技巧。
一 、强加因果,有悖逻辑
有时命题人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选择项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有悖逻辑。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A项:“沙尘暴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原文与此相关的信息有两处,一是“澳大利亚的沙尘暴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另一处是“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回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由这两处信息可知,沙尘暴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有利也有弊,带来的好处是“土壤肥沃,减缓酸雨的发生”。从题干的表述来看,对原因的表述是符合原文的,但由“因”而推及的“果”却是错误的,因为原文重点论述了“由于人为原因,沙尘暴已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大灾害”,而且表述中用了“必将”一词显得太过武断,两者并无必然的因果逻辑,这样的字眼在答题时千万不能放过,它往往就是命题人设置的干扰点之一。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B项:“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该项对原因的表述是正确的,但推断的结果有误,从原文“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可得到佐证。
二 、断章取义,架空分析
有时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架空分析,以此来检测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D项:“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本项信息来源是文章最后一段歌德所讲的话:“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引用歌德话的目的是强调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地适应和改造大自然。可选项却不顾全篇内容,片面地由此推断“人类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显然过分夸大了规律的客观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人类利用规律去改造自然,造福后代,这才是终极目的,也正是歌德这句话给人类的重要启示。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A项:“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文章第一段讲“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但从下文可知文章谈的都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问题”,选项把它理解成“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中发展”显然也是不顾全篇内容,断章取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