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00字。
第十讲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教学要点]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1、熟悉常见的表达方式,结合诗歌分析其效果或妙处。
2、积累诗歌鉴赏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诗词中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借古讽今)。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二、题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类题其实就是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那些手法。(2)举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具体说明。(3)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即效果)。
三、古典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铺陈)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渲染)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包括直接议论和间接议论(通过典故、辞格进行议论)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直抒胸意),也有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三、常见的抒情方式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发诗人蔑视权贵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二)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衬情):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