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古文断句标点备考指南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300字。
2006年高考古文断句标点备考指南
古文断句标点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
高考对古文的断句标点的考查同对古文的翻译的考查一样,都是传统题型。1954年、1955年的全国高考就有对古文标点的考查,到了六十年代前半期,古文的断句标点与翻译更是考查的热点,单出一张卷,分值100分。1978年至1985年全国高考也有不同程度的考查。1986年以来高考古文断句标点一度为白话文标点所代替。
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把古断句标点列入考点,作为一项能力和固定题型来考察,分值占到5分左右。2005年高考除北京卷外,辽宁卷也考查了断句。随着高考命题的自主化,相信2006年的高考,古文断句标点一定会再度成为考查的热点。考生一定要极为重视,做到有备无患。
下面就古文断句标点的技巧稍作介绍。
一、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
结构成分是句子的基本构架,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分清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是古文断句的最主要依据。例如: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其中“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还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这里就关系到到底“琴”是“避”的宾语还是“坏”的主语,很明显后者正确。
再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如果断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就完全错了,因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此外,古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等,在理解划分句子结构时尤其需要注意。
二、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
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又一重要依据。对话、引语常用“曰”、“谓”“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①何如耳不至②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 ①方略,指纸上谈兵的赵括。②不至:可译为“不必”。
第一处引语以“对曰”为标志,说话者为“骠骑将军”,内容为“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结束。第二处引语也是以“对曰”为标志,说话者仍是“骠骑将军”,内容为“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
三、借助发语词、敬词、语气助词划定句子的起始。
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和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夫”、“盖”、“凡”、“故”,“岂”、“微”、“若夫”、“窃”、“请”等词多用于句首;“乎”、“也”、“矣”、“欤”、“耶”、“耳”、“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看下面一个例子:
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故曰:死生有命,其正理也;不得其死,未可以死而死也,幸而免者,可以死而不死也。”
在上面的断句中,语气词“耳”、“矣”、“也”等语气词就起重要作用。
四、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
排偶,互文、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
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耶
分别说了两类人的待遇,“曲突徙薪”和“焦头烂额”结构一致,很容易便可划清。
再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总之,正确地点断句子,应以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能够独自成立,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