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95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10月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重要报纸,不仅传递战况与政策信息,也成为团结民心、鼓舞斗志的文化堡垒。其所刊载的旧体诗歌,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传统,又在题材、语言与功能上做出了显著创新,成为抗战文艺中一种兼具艺术性与战斗性的独特文体。这些诗作以民族命运为背景,以现实事件为素材,以大众接受为导向,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与抗争。
旧体诗长久以来被视为文人雅士抒怀言志的载体,语言凝练、格律严谨,却也因之与普通民众有所隔阂。面对抗战时期宣传动员的迫切需要,《新华日报》有意推动旧体诗的转型,使其在保持基本韵律美感的同时,融入更鲜明的现实内容和更通俗的语言表达。这一调整不仅拓宽了旧体诗的题材范围,也拓展了其读者群体。
在内容层面,这些诗歌紧密呼应抗战时期的重大事件与社会情绪,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它们不再拘泥于传统诗词中常见的山水田园或个人情愫,而是以笔为枪,以诗作旗,呐喊民族救亡之志。例如邓颖超在《敬悼新升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中痛斥日寇罪行,冯玉祥以《捉汪》一诗怒斥汉奸行径。董必武的《挽嘉义新四军通讯处涂、罗十烈士遇难》则借“东邻凶狡甚,蓄意灭中华”等诗句,既哀悼烈士,也表达对敌人与内奸的切齿之恨。
艺术形式上,这些诗作体现出“守正与创新”的双重特点。一部分作品延续了五言、七言、词牌等传统体式,注重押韵与节奏。另一方面,不少诗人主动放宽格律限制,引入白话词汇和自由句式,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传播力。陶行知的《新华日报二周纪念》即为典型,全诗以“炮里闻呱呱,今天两岁了”这样朗朗上口的白话起句,比喻生动、语言简练,却依旧在结尾升华主题,实现雅俗共融。这种“文白交融”的语言策略,可谓传统诗歌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实践。
《新华日报》刊载的旧体诗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宣传鼓动、凝聚人心、批判现实的重要作用,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它们打破了旧体诗创作长期由文人主导、偏重艺术自足的传统,使其走出象牙塔,介入历史现场,成为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雪娇 李俊生《抗战中的旧体诗—〈新华日报〉抗战旧体诗研究》)
1. 下列对本文论述《新华日报》旧体诗“历史价值”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民族苦难与抗争,成为了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的成功创新,完全取代了新诗在抗战宣传中的地位,成为当时最主流的文艺形式。
C. 为传统诗歌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拓展了其社会功能与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D. 改变了旧体诗长期由文人主导、偏重艺术自足的传统,使其走出象牙塔,介入到抗战的历史现场之中。
2. 文中通过具体诗作例证来阐述观点,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邓颖超悼念烈士的诗作,是为了展现诗歌在抗战时期承担起了哀悼同胞、控诉敌人暴行的新功能。
B. 列举冯玉祥《捉汪》一诗,意在证明旧体诗的音韵格律之美在抗战宣传中仍发挥着最主要的艺术作用。
C. 分析陶行知为报社纪念所作之诗,旨在展示诗人如何用白话语言起句,实现雅俗共融的创新性实践。
D. 选择多位身份不同的诗人的作品,表明了旧体诗的转型是抗战时期一种跨越阵营的广泛文艺现象。
3. 如果运用本文的观点来评价一首抗战时期的旧体诗,下列哪种解读最不符合文中的观点?( )
A. 一首采用传统七律格式,但内容描写了前线将士英勇作战的诗歌,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结合。
B. 一首以谴责日寇暴行为主题,并在民间广为传诵的旧体诗,发挥了团结民心、批判现实的社会功能。
C. 一首语言白话化,没有任何格律约束,直白呼吁民众参军的诗,代表了旧体诗转型的最终形态。
D. 一首由文人创作,但表达了全民抗战决心,并刊发于《新华日报》的旧体诗,打破了传统旧体诗抒情主题的局限。
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新华日报》旧体诗歌在“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解析】
【导语】这篇评论文聚焦《新华日报》抗战旧体诗的双重价值:既延续古典格律的“守正”,又突破传统藩篱实现“创新”。文章通过邓颖超、冯玉祥等多元案例,揭示旧体诗如何从文人雅趣转向大众动员,在“文白交融”中构建起连接民族苦难与艺术表达的桥梁。其精妙处在于平衡了诗学传统与现实诉求,使旧体诗既保持韵律美感,又承载抗战宣传功能,最终完成从“象牙塔”到“历史现场”的转型,成为兼具文学性与时代性的特殊文化现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完全取代了新诗”“成为当时最主流的文艺形式”表述于文无据,属于过度推断。原文仅论述了抗战旧体诗的价值和特点,并未将其与新诗进行比较并做出“取代”和“成为主流”的判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音韵格律之美……发挥着最主要的艺术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合花
茹志鹃
①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通讯员,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他现在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②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