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14/1/7 15:11: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2013年高考已落下帷幕,而新一轮的高三语文教学也在紧锣密鼓准备之后,即将搭台开唱。如何客观科学评估13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浙江高考语文命题趋向,预估2014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是每一个战斗在高三语文教学一线上的老师要认真思考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历年带毕业班,对浙江高考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心得。在此,略谈一下粗陋的讲解,以商榷于各大方之家。
  一、浙江语文高考试卷,与时俱进,在保持一贯风格基础上,语基题和语用题于不变中求变化,于变化中求创新。
  所谓“不变”是指浙江语文高考命题一直以来追求的学以致用,贴近生活,务实创新,突出地域性,彰显人文性的这一核心理念没有改变。纵观浙江自主命题以来的历年试题大都突出了这一理念。而这一点,尤以每年的语基题和语用题最为明显。历年语基题和语用题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考查的知识点却是一致的,即针对浙江省吴越方言中前鼻音和后鼻音、翘舌音和平舌音、音近字等分辨不清的地域特点,语音和字型试题常常侧重这一类型的考查。如11年中的强劲(jìng) 馄饨(tun)令人咋(zhà)舌  神甫(fǔ) 订(dìng)正  摄人心魂(hún)闲(娴)熟  订(定)金  粘(沾)地;
  12年中的质(zhǐ)量 当(dàng)真  顷(qǐng)刻   倍(备)受 轰(洪)堂大笑
  急(嫉)言厉色。语用题部分,浙江试卷近几年一直侧重于对语言内容的概括,说话的简明、连贯、得体,运用修辞格对事物景状作形象表述等方面的考查。如2011年第5题“对余光中采访记录”内容的概括总结,2012年第5题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2013年第5题选项填空式的概括,虽然形式不一,但考查的知识点是一脉相承,变化不大的。
  所谓“变化”是指试题考察形式更灵活多变不拘一式,且越来越讲究在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基础上的创新。如语用题部分,同样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11年是“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年是“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4分)‘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13年是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三年三道题各不相同。
  二、浙江省强劲的课改意识,带动了浙江高考阅读试题的革新。客观而言,统观中国各省课改,浙江语文课改始终走在全国各省课改的前列。虽然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教材,但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高考语文试卷都在务实创新学以致用宗旨下努力求新,比如独一无二的对《论语》这一儒家重要文献的选修与考查。就命题方向来看,2012年是一个转折点。2011年之前高考大阅读重点是小说,其因即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外国小说阅读”这一选修教材的掌握情况。而自2012年开始,高考试题开始有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重点体现在阅读试题上。笔者认为,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变化,实则暗示了浙江课改方向以及今后高考语文阅读试题,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趋向和考查内容。2012年新一轮课改中,“中国现当代散文”开始替换“外国小说阅读”;2012年之前“小说”考查雄霸天下一枝独秀的情况也被2012年的散文阅读取代,这些都证明了2012年是浙江语文高考改革年,具有里程碑的作用。2012年高考结束后,笔者曾大胆预测,2013年大阅读肯定还是散文,果不其然,2013年文学类文本大阅读考查的就是散文。依据浙江命题三年是一个轮回的命题思想,笔者可以负责任的说,2014年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还是散文。其实,支撑我这一结论还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浙江语文教材采用的是苏教版,所以命题思路上也或多或少会借鉴一些“老东家”在命题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我们把2012年、2013年浙江和江苏两省的大阅读试题做一个比较,会惊奇的发现一个变化,即2012年之前,江苏试卷重点是散文,2012年与2013年则变成了小说;浙江2012年之前是小说,2012年和2013年则转化成了散文。这种变化呈现的规律性告诉我们浙江与江苏语文高考试题不仅在相互影响而且还在相互借鉴,研究彼此前几年的高考试题,既可以准确把握两省今后的命题趋向。
  第二个理由是大阅读试题还承载着一个对考生正确“三观”培养的使命。拿浙江省来说,2009年《魔盒》的主旨是乡思之情,2010年《静流》的主旨是父子辈之间的浓浓亲情和沟通交流在隔辈间的重要性,2011年《第九车厢》的主旨是批判了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作为的丑恶现象,2012年《母亲的中药铺》的主旨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某种文化的追忆和感受以及对母亲的涓涓思念之情,2013年《牛铃叮当》主旨是对逝去的某种记忆(文化)地追忆和感伤。这些大阅读无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启发引导高中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我们分析近五年高考大阅读会发现,12年和13年大阅读的主旨是相近的,都是对“逝去的某种文化或者某种文明、某种记忆的一种追念和感伤”。而这一主旨的文章却是12年之前江苏大阅读惯考的文本。不仅如此,这一主旨的延续性考查还与浙江省重视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所以,依据《考纲》、课改以及浙江省积淀的深厚的地域性文化,笔者在此大胆预测,2014年浙江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该还是散文且散文的主旨还应是“对逝去的某种文化或者某种文明、某种记忆的一种追念和感伤”。
  三、诗歌的考查逐渐跳出了为诗歌而考诗歌的藩篱,开始注重对思维迁移的考查以及对与诗歌有关的相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查。今年有些省市试题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知识点考查开始向外拓展,涉及到与诗歌有关的文化常识。如天津卷诗歌阅读的第二题是对豪放词的理解,湖北卷对飘逸手法的理解。今年浙江省诗歌是《秦中吟》,第一题要求填与诗歌题旨相近的杜甫的诗句。答案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问题设置的不难,只要平时有积累,得分是不成问题的。但这一考查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无疑是一种倾向,即要求考生和老师,在日常学习与教学中要注重积累,注重掌握与诗歌有关的文化知识和文体常识。如对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辨析,对语言风格的准确把握,对同类型诗歌的辨析理解,等等。
  四、《论语》的考查对命题人来说已经是黔驴技穷了,也可以说令浙江高考语文命题组引以为豪的这一试题业已走向穷途末路了。很多人认为,今年《论语》试题是推陈出新富有新意的。对此,笔者大不以为然。不仅如此,在我看来,这道试题完全是背离了当初设《论语》为考点的初衷。理由之一是第25题填空雷打不动的有对《论语》背诵默写考查的两道填空题,而《论语》专项考查题中再出现填空题,前后雷同,何有推陈出新可言?理由之二是设置《论语》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理解,从而使学生汲取古典文化知识,培养正确的“三观”,而今年试题对文句经典的理解丝毫未有涉及,却堕落成了单一而原始的填空,试题已与初衷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怎又有什么“富有新意”之说?基于此,《论语》试题后年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相应的,诗歌和文言文分数恐怕会加大。
  五、作文稳中求变,命意趋向是观照人自身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的关系,涉及到个人在社会大环境下精神状态的正与负、道德品质的优与劣、物质财富的得与失等各层面的交际问题。如08年“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是个体对生存环境的感受与探究;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是对个体与他人依存关系的观照;2010年“角色转换之间”是对晚辈与长辈、个体与文化、继承与发展,等等问题的思考;2011年的“我的时间”是使人们反思精英文化对草根文化的影响,是让人们思考在社会鼓吹精英文化主导社会的大前提下普通草根该以何种精神面貌处世立身;2012年“坐在路边鼓掌”则是延续了2011年的考察重心。不同的是2012年更侧重草根要不要去把自己演绎成精英的问题,换言之,就是个体该给自己怎样的一个人生定位,个体生命的意义如何在现实社会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2013年“感叹物质化的社会下,无论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丧失了赤子之心,迷失在世俗与物质之中”,归根结底还是使人思考个体如何在强大的世俗社会定位自我,让自己保持一颗独立的思想,以防止纯真质朴等高贵品质的沉沦的问题。纵观近五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令人可喜的是浙江高考语文作文始终把“人性”放在核心位置,始终坚持引导人们去思考探究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人们普遍缺乏信仰的世俗社会如何构建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从而树立正确价值观。高考作文,是社会思潮的导向,是影响一代人的“思想元素”,其于人们的影响可谓大矣。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者大胆预测2014年作文还是会延续13年的命意指向,即面对复杂世俗的社会个体如何自我观照,如何安身立命,保持自我内心纯净以及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探寻。
  不过,高考作文命题固然引导着社会思潮,但起作用的还是评价体系。实话实说,高考作文评价已经沉沦成我们所讥讽的“八股取士”了。每年满分作文都是同一个类型,作文外在形式的格式化,内在脉络的“八股化”,思想内容的“主流化”,语言运用的“官话套话”,都在错误引导考生作文内容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缺少真情实感以及发自肺腑的另辟蹊径的独特见解。那么浙江高考作文该如何“突围”,恐怕应该是浙江高考试题命题组成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吧。当然,如果我们完全把考生作文之“突围”寄托在一两个重要人物身上,恐怕也不妥当。这必须依靠所有战斗在一线的高三语文老师全体努力才行。最起码,高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写真情实感,去追求作文形式的创新。一篇好的作文,在笔者看来必须具备“八个度”,即生命的厚度,现实的深度,文人的气度,心灵的温度,境界的高度,素材的广度,个性的亮度,个体的大度。有了对生命的观照,对现实的思考,再加上文人的悲悯情怀以及丰富的知识积淀写出的作文不可能还是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木乃伊了。
  俗话说“穷则思变”,高考作文评价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变”是必然的,谁能占得先机,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对于每一年的高考试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价。但毋庸置疑,无论批评还是褒扬,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高考命题的方向。退一步说,即便我们不能影响到命题方向,但我们能通过研究试题把握命题趋向无论对学生对自己也都算是一个满意的答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