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500字。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于网络监管发展的速度滞后于网络本身发展的速度,儿童青少年既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受害者,这些伤害已经远不止常见的网瘾、色情内容泛滥等。儿童青少年热衷于使用网络,他们借助新媒体接纳的一些信息是没有经过过滤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儿童青少年对媒体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不能区分媒介现实与生活现实。比如,在媒介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小络中的新闻信以为真;相当数量的小学生会将电视剧中虚构的情节当作真实的生活,喜欢模仿其中的冒险行为,甚至相信死能复生;也有一些未成年人将线下暴力行为通过网络非法传播、青少年被拍裸照上传、因网络泄密而被侵害或侵权等事件并不少见。
儿童青少年缺乏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确实存在自我控制力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薄弱的问题,而他们又正面临着一个庞杂的信息环境。为了避免儿童青少年受到有害信息的侵扰,培养他们正确认识、理解、甄别并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已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环境下,用儿童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从小全面认识和正确辨别无处不在的媒介,能够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合理共享大众传播信息,趋利避害,从而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力量。媒介素养教育的要义是培养儿童和青少年“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同,家长不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对8岁以下的低年龄段孩子以制定规则、养成习惯为主,如不泄露个人隐私、拒绝网络不文明行为等。对8岁以上的孩子以沟通交流为主,引导他们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假;拒绝与不认识的网友见面;鼓励他们用新媒介学习新知识,规避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放下身段,善于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以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摘编自陈若葵《提高孩子“媒介素养”需从家庭入手》)
材料二:
网络暴力是一种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对他人进行肆意人身攻击的狂热盲从行为。相比于传统暴力所造成的物理伤害,网络暴力主要通过线上的言语攻击、散布谣言、人肉搜索、恶意诽谤等形式,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层面的消极影响。
网暴群体时不时出现未成年人的身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触网时间越来越早、上网率更高。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全国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网络发展迅速和网络监管滞后的背景下,儿童青少年会接触到没有经过过滤的有害信息。
B.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养成教育,它培养孩子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有益于孩子自身的发展。
C.2022年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是造成网络暴力的直接原因。
D.许多互联网平台遵循“流量为王”的信条,是青少年发布“唯流量”的网络暴力语言的诱因之一。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学生会喜欢模仿电视剧虚拟情节中的冒险行为,甚至相信死能复生,是受到新媒体中不良信息伤害的表现。
B.对低年龄段孩子以制定规则、养成习惯为主,教他们如何在网络上沟通交流,判断信息的真假还为时尚早。
C.网络暴力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它采用肆意人身攻击的方式,会给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D.家长要以身作则正确使用互联网,对网络中不同的观念和行为给予更多的包容,从而让孩子树立同理心意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组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父母每天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的时长 子女每天使用于机或平板电脑上网的时长
父母新媒体端浏览内容的偏好 子女新媒体端浏览内容的偏好
(摘编自《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调查报告》)
A.超过六成的父母用移动设备的时间在1~6小时,家长在使用电子媒介时应该以身作则,正确使用互联网。
B.子女每天用移动设备上网在3小时以内的比例达到91. 3%,可见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父母和子女在新媒体端浏览信息时都较为关注社会新闻和时事时政,然而子女更偏向于娱乐消遣性的内容。
D.父母和子女对体育和财经关注都比较少,尤其是财经报道,排在子女信息选择的最末位,可见这些领域不遵循“流量为王“的传播逻辑。
4.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中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在网络上恶意攻击辱骂、传播恶搞图片视频、组织“水军”、“人肉开盒”等都是网络暴力行为,这些行为对未成年人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请根据材料,为政府部门治理此类网络暴力行为提几点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九三年
肖江虹
六月末的阳光照在无双中学新落成的教学大楼上,三层,外墙有雪白的瓷砖,反射着白刺刺的光芒,气势力压无双镇的镇政府办公楼。父亲站在大楼前,对建筑队一拨人表达了感谢,他两手叉腰,看样子是想说些豪言壮语,突然教导主任跑来对他说县教育局来电话,要他马上去县城开个紧急会。
父亲点点头。
教导主任脸上有了难色:你接下来有两节初二三班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