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4/27 8:16: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270字。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我说过,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化的意义,在于总结人类生活实践的历史经验、引导实践主体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改变世界和改易人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类新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文化人”,造就新时代的实践主体。马克思认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个人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要充分激发全民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一直以来立足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积极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结合”正是我们早已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B.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想信念、政治观念、人性本质等多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因而才促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两个结合”。
  C.只有培养出兼具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素养的时代新人,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D.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不断地扬弃和创造中,提供着化解一切危机的中国方案,回答人类发展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来源不同,又在理论色彩、社会背景诸方面存在差异,这为二者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
  B.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生产力关系的论断,从历史角度去把握中国的常与变。
  C.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了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机统一,充满智慧和活力。
  D.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扬弃人类在部分阶段的文明成果,体现出人与物的辩证统一。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着重论证了“两个结合”中“第二个结合”的内容,条理清晰。
  B.材料一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主要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的观点时,更侧重后者的作用。
  C.材料二第四段在论证时侧重人类文明史角度,善于运用长句和排比修辞,增强了论证效果。
  D.材料二主要运用了马克思和习近平的经典理论,在演绎推理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展开论述。
  4.材料一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内涵丰富,表述生动,请进行分析。(4分)
  5.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它们是从哪些方面对此进行阐释的,请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紫禁城的鲥鱼汤
  蒙福森
  ①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
  ②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撒网捕鱼。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