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指导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70字。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指导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幻文艺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往往被描绘为人类依凭现代科技创造出的某种“物件”,与其他工业产品并无本质区别,但其中体现出人类对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伦理挑战的初步思考。
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科幻文学的先驱之作。当时,“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尚未被正式提出。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美国出版商的大力推动,科幻文学进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科幻电影在这一时期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兴的视觉媒介为人工智能想象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品开始超越早期科幻文艺对人工智能的片面想象,着眼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但在发展过程中,这个时期的科幻生态对创作的种种标准化要求逐渐桎梏科幻创作。科幻创作者与读者开始意识到,科幻通俗故事既缺乏现实感,又丧失了新奇感。当时科幻文学作为通俗文学,也不受主流文学界重视。以上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科幻文学变革。
1965年夏,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开始鼓励科幻创作将写作手法接近主流文学表达方式,并开始融入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1968年,英国编辑家朱迪•梅丽尔正式将一部科幻选集命名为“新浪潮”作品。
科幻文艺的“新浪潮”时代正式到来。这一时期,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开始被赋予更加接近“智能”的特质。在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的形象也经历了多样化发展。科幻创作者探索更加复杂和现实的人工智能议题,如人工智能的自主可能、情感、道德和哲学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一变革提供了技术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与所谓“人机共生”现实的到来,科幻文艺对人工智能的描绘走向了多元发展的阶段,诸多作品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存在意义、本体论价值以及与人类之间可能达成的某种共存未来。人工智能想象不再是单一的科幻概念,而是成为文化、社会、伦理和哲学探讨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这些作品也积极思考关于人工智能权利和地位的问题,探讨在一个由人工智能辅助或主导的世界中,人类如何保持其独特的“人类价值”。
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技术的认知,也引发了对人性、伦理和未来的深刻反思。科幻文艺发挥着“预言”与“寓言”的双重作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幻作品将更加深入地探讨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情感以及与人类共生的可能性,并激发我们对技术发展负责任的思考和行动。
(摘编自李广益、童博轩《人工智能想象在科幻文艺中的百年演变》)
材料二:
机器人一直是科幻文学的重要题材。机器人一方面属于“超人”,它摆脱了人类身体诸多束缚,满足了人们探索自我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又具有“类人”特性,它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外形、思维和情感,这两方面的张力支撑起大多数科幻作品的故事架构和矛盾冲突。
成功的科幻作品往往侧重写机器人的人性而非物性,凸显的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文艺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原本就是一个工业产品,只不过,随着科幻文艺的不断发展,其形象才得以丰富起来。
B. 科幻文学的诞生是在“人工智能”概念出现之前,后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才产生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C. 科幻文学经过了诞生期、“黄金期”、“新浪潮”与多元发展期等阶段,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D. 对于机器人来说,科幻作品要凸显“他”而不是“它”,“他”是指机器人的“人性”,“它”则是指其“物”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文艺曾遇到了科幻生态对其创作的约束,这种情形让创作者与读者发觉了,这是科幻文艺变革的一个诱因。
B. “新浪潮”时代,科幻文艺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多样化,它身上所赋予的“智能”特质超越了前面各个历史时期。
C. 科幻作品的故事架构和矛盾冲突要想得以顺利实现,只能由机器人“超人”与“类人”这两个属性的张力支撑。
D. 当下,有些网络科幻作品虽将机器人塑造得有情有欲,但真正复杂的人性没有触及,人与机器人之间界限模糊。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机器人具有‘人’与‘物’的二重性”观点的一项是()
A. 科幻电影《变形金刚》,将机器人赋予更加丰富的情感和个性,使它们成为故事中的关键角色,与人类角色共同推动情节发展。
B. 《卫煌》的主角卫煌是个低端机器护工:完全不能共情,没有性别和面貌,只会机械做任务。主人去世后,它会自动清除数据、中止运行。
C.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在对“机器”躯体的惊奇美学式展现上加强情感渲染,将“人性”加在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机器躯体上。
D. 《人工智能》主角大卫是个专为满足母爱而设计的儿童机器人,当购买他的“父母”不再需要并遗弃它时,大卫无法理解,“情感”上更不能接受。
4. 材料一中大量使用了表示年代的时间词语,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5. 文学社举行“科幻与文学”座谈会,邀请某知名科幻作家就“如何写好科幻文学作品”进行指导。请你根据材料内容给他列一个提纲。
【解析】
【导语】文章梳理了科幻文艺中的人工智能形象从19世纪至今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而不断变化的特点。材料一以年代为线索,展示了科幻文艺在不同时间段的特点和影响,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对其发展的推动作用。材料二则聚焦于机器人题材,探讨其“人性”与“物性”之间的张力,强调人文主义在科幻创作中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才产生了‘人工智能’的概念”错误。材料一提到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科幻文学的先驱之作,当时“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尚未被正式提出。但不能得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才产生了‘人工智能’的概念”这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舞会(节选)
李娟
秋天最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哪儿也不想去。深深地坐在店里的缝纫机后面,一针一线地干活。但是抬头望向窗外的时候,那一汪蓝天蓝得令人心碎。忍不住放下衣料,把针别在衣襟上,锁上店门出去了。
我在村子里的小路上慢慢地走。虽然这个季节是喀吾图人最多的时候,羊群也全下山了。但此时看来,喀吾图白天里的情景与往日似乎没什么不同。路上空空荡荡,路两边家家户户院落紧锁,院墙低矮。有时候会看到有小小的孩子在院墙里“伊伊吾吾”地爬着玩。我知道,秋天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