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句义的理解和辨析
作者:湖北省监利县实验高级中学 涂胜新 时间:2006/5/11 13:13: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一、明确目标,研究句子含义的表现形式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四种能力的体现,都离不开句子来表情达意。
中学教材练习中的句子理解和辩析,出现的形式归纳起来至少有五种:1、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如《灯》中的“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2、不同词语的应用使句子含义发生变化,如《绿》中的“我惊诧(惊叹)于梅雨潭的绿了。”3、体会句子的乡土气息,如《抢财神》中“最后有一个队实在抢不到了,社员不答应。埋怨队长是窝囊废,没能耐……”4、理解句意的多重性,找出最恰当的一种。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有一句话:“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对这几种人的不同解释,较正确的应该是哪一种?“埋头苦干的人”;(1)指广大劳动人民;(2)指执著某项事业面奋斗不息的人,拼命硬干的人;(1)指为民众的领袖;(2)指革命战士和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1)指为民众疾苦而呼吁的人;(2)指清官。“舍身求法的人”:(1)指追求真理,正义不惜献身的人;(2)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5、比较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如《包身工》练习中的两个句式:(1)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2)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蓬着头,赤着脚,一边扣着钮扣。从以上句子形式的归纳中,我们不难看出,理解句意,传达思想,注重表达,是学习句子的精髓,我们必须下功夫研究它、学习它、应用它。在教学中,我明确的向学生提出要求,中学语文的学习,要重点学习句子的表达情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听、说、读、写,都离不开句子,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意明是我们学习句子的目标。
二、句子是桥梁,句意是纽带,心中不可无句子
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常训练学生把一句话扩充成段,再把段扩充成一篇文章,这样收效甚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段落大意,这是课文分析的常法;一个句子引发一篇文章,无论是聚或散,其效率不可低估。一种思想,一种感情,最好的载体也是句子。句子是传达思想寄托感情的桥梁,又是思想感情流动的纽带。在语文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心中永远有句子这个概念,切实把它学好。
高中语文第四册《祝福》中有一道练习,试说明以下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就有这样一个句子:“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个句子写的是“我”在大年三十夜的感受,语言简洁、凝炼、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但这个句子含义丰富,蕴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祥林嫂在年终悲惨的死掉了,但鲁镇一切如旧,照样举行着盛大的祝福仪式,“天地圣众”仍然“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说明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依然存在,封建礼教仍然桎梏着祥林嫂这样的人物,整个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
三、如何进行句子教学
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1、分析课文时抓中心句子来引发段意并进行中心思想的归纳。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一句,开张显志,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根据这个主张,摆现状,谈历史,分析态度,提出态度,都没有离开这个句子。我们学习时要紧张抓时它。
2、课后练习中列出的句子含义理解与辨析的题目,每课必做。做练习时精心指导,练习完成后认真批改,突出问题集体订正,有争议的讨论解决。把练习作为训练的基础,把练习作为得知识的源泉,让句子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3、拮英采粹,佳句集锦。在学习每篇课文时,让学生把课文中自认为最好的句子记在笔记本上;还要求学生把在课外阅读时见到的佳句也记下来,积少成多,积土成山,在时间的长河中构筑知识的大厦。
4、提出例句,扩展想象,培养知识创新能力。在学习《林救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当讲到林冲上草料场替换老军,面对北风、大雪,不挡风雪且要坍塌的草厅,林冲要去沽酒,消磨难挨的冬日。这个时节,课文中写了一句:“那雪正下得紧”。我问学生这句作何理解?学生甲:这是自然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当时天气的恶劣;学生乙:不光写环境,还有隐意,旨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追杀越来越紧迫;学生丙:也指林冲此时的心境如浓雪紧锁,家音不得,回京无期,度日如年。谁能否认这些学生的回答呢?我认为都很有道理,他们把知识学活了,思考出了无限的新意。
5、写作练习,应用佳句,创造佳句。学习和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上新的高峰。在作文训练时我要求学生,关注、思考、应用平时的积累,做到应用佳句、创造佳句。如果把句子比作珍珠,那么你的文章就是一串美丽珍珠的集合体。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