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如何讲好《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作者:不详  时间:2023/9/19 14:44: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新学期如何讲好《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每逢开学季,和老师关于课本的教研探讨就特别多。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争议大的原因在于很多老师都觉得这首诗水平太低,,全诗大鸣大放,大吼大叫,吵吵嚷嚷,不太像诗,像大白话。
  这跟我们平常对诗的感觉和理解不太一样。因为中国的诗学传统向来讲究含蓄为美,向来追求暗示朦胧,这种直接的感情宣泄,实在是和一般理解的“诗”相去甚远,(且不说这首诗里很多的汉语不规范之表现)再加上郭老之前也有过“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这样的作品,因此,对郭沫若有看法,不奇怪。
  而且对郭沫若的文学造诣有看法的,也不止“我辈”。早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朱湘在《郭沫若的诗》一文中,就对郭沫若的诗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既指出了其贡献,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
  1、对“大”和“永恒”的崇拜。
  2、结构上单调。
  3、艺术上“粗”。
  4、情感上“紧张”。
  5、爱用外国词汇。
  6、对惠特曼、柯勒力、白朗宁等诗人的模仿。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地方即使不选这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可能还是会选郭沫若,因为之前有一个很短暂的新教材的版本,选的是郭沫若的另外一篇作品《天狗》,也就是说,在这里,绕来绕去都绕不开郭沫若。(虽然我认为可能选《天狗》会更好一点)
  而我们语文老师上课,是一定要教教材的,因此,我觉得,与其带着反感的情绪去讲,不如多一些建设的心态,想想教材为什么一定要选郭沫若。
  为什么教材一定要选郭沫若呢?我想这和这首诗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有关。
  如果去看看文学史的教材,会发现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这样的: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也就是说,在中国千年的诗歌传统中,含蓄、唯美、暧昧、节制的诗我们可以找到上千首,但是热情、奔放,直至震耳欲聋,振聋发聩的诗歌并不多,而郭老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要向学生介绍五四精神,五四诗风,那么这首诗歌应该最具代表性,他可能并不美,但是去向我们深刻的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狂飙”。
  此外,如果说选择一首诗,去匹配单元的“青春”主题,去契合学生现有的精神状态和青春气质,我想,郭沫若的诗歌也是最为合适。我们当然可以给学生教很多很美很朦胧的诗,比如苏轼的“明月夜,短松冈”,比如李商隐的“只是当时已惘然”,但是这种人过半百的人生体悟,想让学生产生共情,非常的难,学生都没有经历过“当时”,又怎么能够理解“惘然”呢?
  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个时候的感情,就应该是大鸣大放,大喊大叫,浑身有着耗不完的神,使不完的劲,每天都应该处在《天狗》中的那句“我的我要爆了”的状态之中,(这便是我觉得《天狗》更好的原因)因此,如果说去匹配单元主题的话,或许没有别的诗更能代表“青春”,青春不是沉默无言,青春是一片杂乱无章的噪音。
  而且选这首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告诉学生:诗,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正如我前文所谈,中国千年诗风,向来追求含蓄暧昧,这样的诗学生自小就学,自然就会产生一种理解上的定式,即说话吞吞吐吐,绕来绕去,有“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截成一段一段的句子才是诗,而直接了当的、直抒胸臆的,就不是诗。
  然而把诗歌放到一个世界的传统上来说,含蓄暧昧的是诗,直接奔放的也是诗,只不过中国内敛的文化传统,导致含蓄的诗风在唐朝以后占了上风。因此,选一个对惠特曼《草叶集》借鉴、模仿比较多的诗,让学生明白诗歌不仅仅是含蓄暧昧这一种,或许就是教材选这首诗的目的所在吧。(而且配合这一单元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青春期写诗,写出来的,是含蓄的还是直接的呢?我想是后者,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郭老的诗,也给学生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最后,诗歌中汉语的不规范,我想放在当时新文学萌芽的语境中去考查,做一些探究、评价的课堂设计,可能会让语文课变得更加有趣味一点吧。毕竟学生已经看惯了规范雅正之文学,多一些“野蛮人”的大吵大嚷,或许会让这首诗讲起来更有意思一些,而且很多诗歌语言之形成,往往来自于“陌生化”,而“陌生化”的本质,就是反语法。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新教材的讲解,如果单从文本内出发,就诗论诗,有点乏善可陈,(毕竟郭老的这首诗,单篇讲的确是有点没啥好讲的)而把这首诗放在时代的背景下,读者接受的角度中,文学流变的长河里去理解,反而大有可讲之处,因此,想要讲好新教材,不妨走出单篇,走向群文,把这一篇课文放在一个单元的序列之中去理解,去把握,或许是我们解开新教材讲解难题的一把钥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