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得不够深刻?一定是你缺少了这四个意识!
作者:佚名 时间:2019/11/19 20:40:2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我们所谈的“深刻”,很多师生认为仅仅是对议论类作文的要求,这种认识是不妥的。记叙类文章也要走向深刻。
记叙类作文走向深刻需要关注四有意识,即:有升华、有创新、有情怀、有底蕴。
有升华意识
所谓升华,就是在作文中特别是结尾处能够运用由实到虚,由感性到理性等手段提升作文的境界。
1.由实到虚
如2014年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琴》的结尾:“我蓦地明白了爷爷坚持住在乡下的原因,想必只有那儿还留着年轻时的梦,留着三弦的最后一批听众吧?我把爷爷的琴抚了抚,在墙架上摆好,纪念这辈子都没有弹完的青春。”就是从写琴升华到写爷爷对青春的纪念。
2.从感性走向理性
感性主要为感性的叙述,理性为画龙点睛之笔。从感性到理性就使得认识深刻,也便于打动读者。例如《有尊严的剩菜》(2018年12月19日《扬子晚报》),文中叙述了自己在上大学时吃食堂烩菜的往事,这些烩菜“有肉有鱼,白菜价”。其实,这些烩菜是培训学员为她们“剩下的”,干净卫生,好吃不贵。作者马海霞在文章的结尾写道:“旧时光里那些美好的记忆总是带着人性的温度。餐桌上多出的公筷和公勺,是对食物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尊重。”这个结尾就是理性的升华,让读者心里泛起暖的涟漪,感受到敬畏和尊重之情。
其实,升华的技法还有很多,如: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个体到集体等逐层递进的方法。我们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
名师指津之作文精析;阅读现场之佳作妙评;有备无患之失分点拨;科学备考之预测好题。读满分作文,写高分佳作!
有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我们在写作中的必要意识,如果人云亦云,必然会造成作文思维的浅表化和千篇一律化。我们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和“对比法”来提升思维创新能力。
“对比法”就是在同他人的优秀文章对比中培养创新意识,最好找名家的作品或者是高考优秀作文,这样才具备示范性。例如以“语言”为话题让同学思考自己的立意和行文的结构,然后同2018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就会发现自己的立意构思存在的问题。例如2018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野芳虽晚不须嗟》,作者抓住父子间“语言代沟”的问题,讲述了大龄近视的父亲为了亲近儿子而努力学习网络新词,儿子从对父亲冷漠疏离到大为感动的生活故事。切入点不仅小而且很巧妙。
在对比中就发现自己构思的不足和创新点的缺失。这样就给可以给我们的写作带来新的启发。
有情怀意识
有情怀,即要求学生不仅有“小我”,还要有“大我”。“大我”包括他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等。可以肯定地说,记叙类作文写自己的酸甜苦辣固然可以,但更要有“忧与爱”,可以界定为:忧心他人,关爱他人是一种情怀。例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面对窘境,依然心忧天下的黎民百姓,渴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大情怀。
这种情怀体现在作文中,就显得特别可贵,自然能助推我们的记叙类作文走向深刻。比如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的作者,就关注到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作者在文中写道:“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作为一个考生,有这种情怀,很难得,这也打动了阅卷老师。
有底蕴意识
“底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文明的积淀,蕴含的才智、功力等。
在记叙类作文写作中凸显底蕴就是让作文有自己的积淀,让文章显得厚重。可以肯定地判断,有底蕴的文章必然是深刻的文章。比如2016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修钟》,开头作者写道:“长脊蜿蜒,垂脊错落,红墙沥粉,鎏金飞檐。这儿是故宫,老王工作的地方。”用词显现考生的功力,选择的背景故宫也是文化场所。结尾考生继续写道:“老王骑车下班,又锁上了西三所的红门。一句秦腔传来:‘红门里的故事多……’”秦腔让文章的结尾显得尤其厚重。
在写作记叙类作文时,能有“四个意识”,即有升华、有创新、有情怀、有底蕴。如此之后,作文的深刻度就有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