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书方法的一些指导意见——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二中高一年级全员阅读活动发言稿
作者:佚名 时间:2019/4/1 21:18: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一、读书习惯因人而异,不求一致但求适合。我们常见而熟悉的方法有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等。
(1)泛读,指读书的面要广,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即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精读是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意思是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籍,比如《红楼梦》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比如环境描写)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
(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
(6)略读,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与上面的速读、跳读有交叉处。随便翻翻,略观大意;抓住关键性语句,了解主要信息即可。建议重点看标题、导语或开头、结尾。
二、给不爱读书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就是读书不要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一般用作贬义词,多指学习不认真、不做深刻理解的一种不良态度。其实陶渊明的原意是在倡导,读书或学习有时候只求懂得大概就好,不必面面俱到地深究细挖。比如《红与黑》《教父》《呼啸山庄》等一些外国名著,太过咬文嚼字的话反倒会影响阅读心情和进程,甚至会因为大段的环境描写而心力交瘁以致读不进去而有始无终或者半途而废。
所以有些书需要“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地略读、粗读抑或跳读,等到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真正喜欢上感兴趣后再回头细细研磨也是不错的选择。有些书籍确实适合了解故事梗概后再精读、慢嚼、细品。这个道理正如世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说法一样,读书方法也是千差万别酌情而定的,不求千篇一律、规行矩步、如出一辙,只求个人有所得有所获就好。总之也是要像邓小平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白猫黑猫理论那样——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不爱读书性情急躁、很难静心、专注读完一本书的同学可以选择名著导读或解说版本,也可以借助书前后的序跋、或者名家推荐先做一个大体了解,还可以通过假期先看影视剧等作品然后再读纸质书的方法,双线方式效果也不错。无论如何都该想法让自己读下去,千万不可自暴自弃、懒散懈怠、消磨了读书的宝贵时光。当今的大环境同学们都应该有所感触,重视读书是大势所趋,目前已然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全民总动员,作为青年人的我们一定要跟上时代、社会潮流当成头等大事关注并践行起来。
我们的新一届最高领导人在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4月23)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书籍正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读书价值、意义可谓深远巨大:"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山有路勤为径,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也是一件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登高自卑的事情,希望假以时日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养成热爱读书、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每天能在学习之余多抓时间挤时间读一些正能量的书籍来充实生活、涵养精神、提升素养。让不读书的感觉如身体脏了不洗澡一样奇痒难受,若嗜好读书到了这种程度,我们的高考以致未来的人生定是水到渠成、别开生面、受益匪浅的。
三、听、说,也是不错的辅助阅读的方式。
我们语文学习上有一种说法叫听、说、读、写相结合,这四字也是促进阅读的四字箴言。有条件的时候可以采取听读的方式,比如晚上临睡前。同学们在学校不方便,回家周可以尝试一下。网上下载有关名著名篇的朗读录音,随机来听,比如用餐或在卫生间的时候,尤其是眼睛或者大脑疲惫的状态下,是很不错的间接阅读方式。喜马拉雅上听名家诵读,也是一种美的陶冶身心的享受。
其实在学校也可以采用“听、说”这两种间接的阅读方式。课间休息时间,少些扯闲篇、打闹骂的不良行为,换成同学之间分享读书心得岂非更有意思和价值?话多、口才好的同学不妨尝试给大家讲述故事梗概;有表演天赋的同学可以模仿书中人物言行来段即兴表演;或者三五成群两个一伙地议议某部书的主人公,评价一下作者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多多,可谓是双赢的智慧。不仅对彼此是一个督促,也可以撩拨起更多同学的读书兴趣,我们的阅读活动必将呈现蒸蒸日上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这才是有时效和成效的真阅读。既锻炼了口才和记忆力,又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四、下面重点说说“写”这个重要举措和环节。
1、最稀松平常的是摘抄名言警句或者语言优美、意蕴丰厚的精彩段落。
2、还可,以日记或者书信等方式写读后感、心得体会等等。
3、意犹未尽的同学可以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大胆续写或者改写、仿写。抑或简笔勾勒逻辑导图。
这是一位小学生的思维导图:
这是闺女读大学时绘制的一张思维导图:
4、从应考的实用价值而言阅读的最高境界当属把读的相关书目或者明词、句、段的摘抄整理成素材段,巧妙地用在我们的作文中了。
来一些鲜活事例给同学们做几个示范吧!
(一)这是高二一位理科小女生读了唐诗宋词后仿写的古诗词。
江城子.扼腕
情深奈何缘更浅,今别后,各相散,莫道相负,狠心弃荆布。把酒举杯却踟蹰。随云散,埋风中。
笙歌歇尽人易散,灯花摇,夜未眠,月影如弦,常羡日夕佳。未解此生浮屠事。自难解,悲欢中。
小桃红(曲)
我谙俗世太荒唐,忘却旧宫商。谁料与君识一场?
愁断肠,不知何处是他乡。桃花微凉,倚栏闲望。
只念君思量。
秋叶
缓缓掉落的枫叶像思念
我点燃烛火温暖岁末的秋天
赶在冬天来临之前
铭记你的笑颜
怀古
借洛阳的花煮一盏茶,
留下柳叶随风飘洒。
长安的古都是一幅画,
捧起便不忍心放下。
那骊山所埋葬的繁华,
说不清是谁留的疤。
烽火燃起是王的牵挂,
谁又在盼征夫回家?
(二)这是我教她的时候写得一篇高分作文:
遇见宋词,一发不收
(二1班石宏颖)
世间多少人,爱也匆匆,恨也匆匆,忽略那短暂的遇见,那眉目含情的陪伴。——题记
那一天,我遇见宋词。
当大部分人被生活打磨掉棱角的时候,当人们在拼搏中愈加疲惫的时候,当人们在世俗中逐渐迷失自我的时候,打开一本宋词,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你会发现内心的平静。
几年前的一天,当我似游魂一般在书店徘徊时,一本红褐色的线装书映入眼帘。封面上有一个白瓷瓶,瓶中还插着几枝红梅,如行云流水般的《苏东坡传》着实令我移不开眼睛。于是,我有了人生中第一本宋词。
溪畔.长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岸边红颜的身姿依然绰约,而容颜早已模糊,我在长舟上与柳永并肩而立。望着沧渺的江面,耳边犹想起那句令皇帝愤恨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我仿佛看到三变毅然转身,那又何妨?“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明月.山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一夜,我与苏轼并坐在王弗坟前,望着坟旁青葱的松树,可知这是苏轼一棵棵亲手栽下?只是为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哪怕再次相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对王弗的爱,世间唯一,独有。
青梅.江东
“袜滑金钗溜”“却把青梅嗅”,这是年少时无忧无虑的李清照。如今,我与易安居士负手而立,面对江东的滔滔江水,想起当年项羽自刎乌江。回首望向远方烽烟四起的南宋城池和树倒猢狲散的高官子爵,不禁慨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宋词中,我结识知己与他们共度年华。正如柳永“幸有意中人,堪寻访”。纵使生不逢时,纵使英雄失路,又如何?我有才华和美酒,更有知己与密友,不为世俗折腰,只为伊人断肠。
宋词的婉约,仿佛楚女甩着纤纤素手,仿佛丹青入画,仿佛白衣飘飘,将我们带回古老的时代,没有物质的时代。
愿来生与君携手,共赏云卷云舒,闲数庭前落花。感谢那一天与宋词的遇见,它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阅历,提升了我的语文素养。
那一天相遇不易,我会用心珍惜。
(三)这是读了《梁思成传》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或叫心得感悟:
一生一思成
高二一班石宏颖
他曾沿着一行垂柳款款走来,带来一树花开;
他曾撷一缕茉莉梦吟幽香,敲打凉亭寂寥的回廊;
他曾撑着一柄黄色油纸伞,迎向黄昏中浮动的清新荷香;
他曾闲倚故宫的雕花楼台,将遮住浩浩中国建筑史浑凝如幔的雾帐挑破;
他曾为了秦砖汉瓦艰难跋涉,一步步丈量信仰的土地。
他的足履,步步踩在坚实的大地上,袅袅如云的身姿,一团一团的绽放了历史的沧桑,融化在古建筑伫立之地。
他的信念,摇曳了白莲灿烂的笑脸,坚定有力的笔尖,一字一字的铭刻了信仰的尊严,填补在建筑匮乏的史卷。
他的追求,回旋着自己最初的眷恋,沾血的车祸涅槃,一寸一寸的缱绻了徽因的爱恋,耳鬓厮磨在爱情的屋檐。
有谁知道远方有多远?既然选择了远方,他就坚持追逐心中那个绚丽的梦想。
他的梦,是古建筑,也是徽因。
林徽因曾告诉他,房子不仅遮风避雨,还是艺术美的体现,一个好的建筑师都是具有艺术细胞的。
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西方这样的现代建筑科学,我们要去填补这一空白。于是,他一下爱上了这些恣意绚丽着世界的古建筑,他的梦想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载体,他不愿做这些迷人景象的看客。他确信自己和脚下的土地一脉相承,渊源深厚,他驻足聆听大地上生灵的经历和与之有关的木塔、墙、楼和风亭的故事。
乱世情深,在逃亡的日子里他痛心过饱受炮火摧残的雕花楼阁,哀叹过曾经的璀璨化为一片废墟。日寇的入侵,让所有人的命运都像一盘难以看清的棋局,幸福的岁月不在,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爱和恨,同时搁浅在思绪里,他眼神坚定,步履铿锵。他的目光总是锁定远方,那是抵达意志的方向。夜正长,梦也正长。
他的一生,都在竭力和爱妻林徽因追逐同一个梦。他曾严肃的问她:"为什么最后是我?"他知道,徐志摩爱她深入骨髓,金岳霖为她更是终身不娶。我想,林徽因爱的是他在危难面前对古建筑的痛心,对民族大义尽心竭力的诠释。他以他博大的胸怀,爱着战火中随风飘摇的中国。他的脚步从来不曾停歇,为了他们的事业,他和林徽因两个人的事业。
风梦江南已千年,
又是人间四月天。
他是梁思成,把一生献给了中国古建筑,把一生搭在林徽因身上的梁思成。他拉着祖国的手,走向一个个梦想,承载几代人的期望,努力为实现民族复兴奉献着光和热。
感谢你曾经出现在我的生命,一曲长歌让我把一生情定,在阴秽萧瑟的环境,也不会让意志轻易暂停。
(四)读了《曹雪芹传》《红楼梦》等名著后同学们的精彩段落集锦:
1、站在历史的湖畔,瞩望流水潺潺,鹤汀凫渚。我看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身影,太史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看到了宋濂踏实进取的身影,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当今文章第一”;我看到了曹雪芹辛勤写作的身影,“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见其创作的辛苦和付出。
2、当我听到施耐庵描述的梁山好汉大碗吃肉喝酒的慨然,为知己两肋插刀的大义时;当我看到曹雪芹笔下大观园里的明争暗斗,因心有所惑而尝尽荣衰时,我想我更加知道脚下的哪一条路才是我要走的,身旁的哪一个方向才是我要选的。
3、司马迁善于自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警醒了后人。曹雪芹善于自警,于悼红轩中,历尽寒暑,“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红楼梦》,无愧“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的赞誉。蒲松龄善于自警,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人格化、社会化,终成一代名著,得郭沫若赞誉:“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4、曹雪芹在抄家之前,攀附者们,都络绎不绝登门,可在抄家之后,落败的他只能通过向以前借债的人要债维持生计。孰料,那些忘恩负义的无良欠债者,却暗自庆幸着曹家倒霉后可以借机赖账,所以纷纷选择闭门谢客,一拖再拖。屡吃闭门羹的曹家落魄公子,怎么也没想到会遭遇如此窘境,这对他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般的又一重创。但他并没因此而悲观、绝望,反而于困境中受到激励,奋而写下了经典名著《红楼梦》。
5、一本《堂吉诃德》,年轻人读了,权当一个笑话;中年人读了,懂得了世事;而老年人读了,不仅反复体味其中人生至理,甚至还为之潸然泪下。而浮躁的社会里,多数人抱持一种“浅”的生活态度,结果贻笑大方,活成了他人眼里的笑柄。比如前不久北大120周年庆典上,林建华校长把“鸿鹄之志”读成“鸿浩之志”一事。看来“浅”生活,并不可取。
读《红楼梦》,可不是在思考封建礼教的万恶,而是为了让自己说起话来更有情调,附庸风雅而已。于是读懂“二玉”的爱情便可以。浅,抹杀了一本名著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