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高考作文的思辨之美

作者:佚名  时间:2010/6/10 15:07:00  来源:myhpk 原创  人气:
  千古文章意为高。文章除了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表达作者的识见。通过对客观的人、事、景、物的叙述、描摹和议论,揭示客观规律,即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本质性、规律性认识,体现出思想和智慧之美,这就是文章的思辨之美——哲理美。
  从古代的《庄子》《论语》,到《孟子》《韩非子》,从苏轼的《赤壁赋》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从鲁迅的《故乡》到东山魁夷(日本)的《一片树叶》,无不展示了作家的对客观事物的思辨,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可以说,注重文章的思辨之美,是古今中外文章的传统。
  今天,我们为文写作,在吟咏风花雪月之余,怎能只重语言文字的花哨而不重视文章内涵的塑造呢?如果高考作文能在立意上,注重思辨之美的呈现,将会更胜一筹,超越“言之有文,内容苍白”之作,成为作文的佼佼者。
  那么如何呈现文章的思辨之美呢?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辨明关系,辩证思考。许多作文题,都暗含了哲理思考的因素,只要我们跳出题目,反观命题的意图,都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思辨性因素。以2009年的四川高考作文题为例,该省的作文题是“熟悉”。初一看,没有什么哲理可言,但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熟悉”的反面是“陌生”,如果能够抓住“熟悉”和“陌生”这一对矛盾关系思考,就会茅塞顿开,提炼出许多附有思辨性的构思和立意。
  “熟悉”这个题目,虽然容易入手,但不容易写好。如果随便定位于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很不容易“出彩”。这类立意和构思,很容易落入“窠臼”,难以创新。因为这样写,只是表层的东西,对“熟悉”的事物,简单叙写,难见深度。只有跳出“熟悉”表层的东西,反观这个题目,才能看到创新的曙光!
  比如,从思辨的角度看,“熟悉”是由“陌生”而来的,人生就是从“陌生”走向“熟悉”,又从“熟悉”走向新的“陌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走向成熟。
  比如,我们“熟悉”的事物中总有“陌生”的因素,这正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而“陌生”的东西,可能又包含有“熟悉”的因素,而这正是我们探究的基础,创新的起点……
  比如,人的成功,正是由于对所探究的事物的“熟悉”使然。再从道德建设层面思考,还可以找到新的立意角度,比如,我们曾经“熟悉”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这些年来,渐渐变得“陌生”,和我们的社会渐行渐远……而这些日趋“陌生”的道德规范和普世价值,正是我们应该“熟悉”的,不应该忘记的,因为它是维系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
  如此构思,才能跳出“熟悉”的圈子写“熟悉”,使文章的立意高人一筹,新人耳目,“出彩”成为佳作。
  二、咏物抒情,揭示哲理。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对于善于思考的人而言,它们与我们的灵魂是相通的,正如史铁生之于“地坛”,找到了生命的真谛,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在对事物的描摹叙写中,展示生命的内涵和意义,或事物存在的规律以及给人的启迪,就容易写出富于思辨色彩的文章。
  2009 高考北京卷作文,是要求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一位考生从村外的河滩上一些坟头入笔,写“我的祖先便长眠在那里”,面对被风雨所蚀而枯瘦萧索的坟头,“我在这坟堆间踽踽独行,温软的手指触摸着突兀的泥土、易逝的生命,叩问蹒跚的历史——人的归宿,能沉埋、挤压得如此紧缩和局促么?曾经多少疏朗的胸怀、火烫的情怀,多少利益纠葛、人生搏斗,都统统由高迈走向了苦吟,悲愤懊恼地在这里画下一个苍凉的句号,凝结成一个幽僻的角落,枕着冰凉的河水,一声不吭地悄然归位。”这段文字,初步揭示了人生追寻的意义应该在哪里这个令人深思的命题,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接下来,作者写在一个早晨,“我”看到一簇野菊花,“高雅素洁的清香一下子染透整个身心,在人生的荒原上默默地回荡,不再有任何的名利和喧嚣。”于是,作者议论道:
  “土地是厚实的,它承载了人间所有的不幸和苦难;野菊花是滋润的,它散发出生命意识中最温馨的微波。自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对生存作了最深沉的诠释:不必走南闯北、叱咤风云;不必马蹄硝烟,纵横驰骋。年轻的我需要的只是在青春的心里插上一双追寻人生真谛的翅膀。它圆润到无须凌厉,蕴藉到无须声张,只会静静地收拢为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
  这段抒情和议论,承接上文,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坟头的萧索,野菊花的启悟,使“我”感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因为“自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对生存作了最深沉的诠释”。名与利,苦与乐,生离死别与不幸苦难等问题,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这篇文章以其内容的深刻获得满分(60分)。
  三、水到渠成,巧妙点化。这种处理,就是在文章的叙述、写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上,点铁成金,升华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富于思辨之美。
  散文《冬日暖阳》(查一路),写“我”童年时的一段经历:操场一角一位戴绒线帽,穿黑色棉袄的老人,用红薯做五分钱一只的糖塑。他手艺高超,“他稔熟四大名著里的形象,用糖来一一勾勒”,“掌勺的手,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惜墨如金”,深受孩子们喜爱。“我”和一群孩子簇拥在老人的周围,突然有人高喊:“查一路,你没有爸爸!”原来“我”踩了同桌的脚。这年秋天,“我”的父亲死了,这正是“我”的疼痛和短处。这一声叫,使孤苦伶仃的“我”待在那里说不出话来。老人却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他用小勺敲打着锅沿,又用小勺指着我的同桌,大声呵斥,臭小子,这么小就知道往人心窝里捅刀子,不要想吃我的糖塑,你滚一边去!他最终没有给他糖塑。”老人给了“我”两只糖塑,其中一只是“举棒的孙悟空”。放学的路上,我举起糖塑对着太阳,“阳光透过糖塑照过来,深红的,暖暖的。我看了很久,风很大,人并不觉得冷”。“我”舍不得吃这只糖塑,直道第二年春天,上面粘了几只飞虫,母亲让我吃了它,我才“舔了一个上午,吃下了一个冬天的心情。屋外,阳光热烈而凶猛。一切都会好起来。”文章最后写道:
  “人生路上,我努力去遗忘别人曾经给予我的伤害,而将那点点滴滴的温暖一一攒起。积攒多了,心里就有一轮太阳。心中有了一轮太阳,站立在风中,寒冷来袭,爱与激情不会离我很远。”
  作者妙用对比和衬托,以冷衬暖,以苦衬甜,二者完美融合,而成为苦难岁月里绽放的心灵之花。老人的爱心,如“冬日暖阳”,不仅温暖了一个脆弱的幼小心灵,也培育了一颗充满爱心的年轻的心灵。结尾的议论,很好地揭示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提出了“忘记伤害”与“积攒(铭记)温暖”;“积攒温暖(爱心)”与“温暖别人(爱与激情不会远离)”等值得思考的问题,富于思辨性,耐人寻味。
  这种写法,要注意选择好选好材料,成竹在胸,层层铺垫,在结尾自然揭示,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不露斧凿之痕迹,方为上策。
  四、象征比附,暗喻寄托。以比喻、象征、暗喻等手法,托物寄意,增强诗文的思辨色彩。例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诗人借景抒情,景中寓理,说明黑夜终将过去,风浪终归平息;青山不老,绿树常青,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是不可遏制的。含蓄蕴藉,增加了诗的分量。
  2006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目是阅读材料作文。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优秀作文《两棵花》(2006年)堪称典型例子。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院子里有一棵花,之所以称为一棵花,是因为那是棵高大的槐树。”“清晨的雾太浓,花便一嘟噜一嘟噜地拥着挤着,花气太浓,浓成馥郁的白,又一丝丝一缕缕浸润在澄澈的风中,松疏有致地垂落下来,叮叮当当地摇成阳光中薄的风铃。”这样美的花每个三月惹起多少孩子的欣悦与向往。然而我的小表妹却要种那盆半死不活的文竹。我告诉她:“文竹永远成不了花。”小表妹乐乐板着小脸,一声不吭。“从此,窗外是妖娆的槐树,窗内是病恹恹的文竹。”经过了一年四季之后,又是一年春至,乐乐的花没有养成,人却先病倒了。“我”去看她时,正是三月槐花盛的时节。“我怕她难过,便拉上帘子。她喊:‘别关别关,姐姐去把我的花抱来。’她指着文竹说:‘好看不,我的花?’我心想,哪里有什么花儿,莫不是烧糊涂了?她又指着刚发的芽尖说:‘那不是花儿?’茎尖处将开未开、似绽未绽、一丝丝绿意从中心沁出,当真是花儿。我眼中一热,抱住她说:‘是花儿,文竹和槐树是两棵一样美的花儿。’窗外窗内,暗香浮动。”
  这篇作文,虽然说的是“文竹和槐树”,却又是在揭示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这种托物寓意的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巧。它暗扣材料立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过,这里要提醒考生,构思写这类文章,还是要注意点明文章内容和材料的联系,否则,容易被埋没。
  要使文章有思辨之美,并非轻而易举,它是作者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要在平时注意提高自己的分析思辨水平,遇事勤思、善思、深思,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