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也会发光
作者: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中 操基胜 时间:2008/5/23 16:09: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于是在学校里,老师们也习惯把那些调皮的、经常犯错误而有屡教不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称为石头。
这些“石头”,老师稍不留意,他就会给你制造麻烦,有时往往让你措手不及,你只得在事后给他“擦屁股”。尤其在一些重要的活动时,老师会提前找这些“石头”做思想工作,把其中的利害关系讲清,说理和恐吓相结合,深怕到时给你一个“惊雷”让你吃惊不小。大多数的时候,这些“石头”会给你面子,那个时间里他们会学乖,但有时他们也不会买你的帐,叫你难堪。
去年,市教研室在我校举行教学观摩课,学校安排我做好准备,承接任务。我深知责任重大,和同事们一起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注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的安排,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说对这一堂课,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信心上好。
我也找来那些“石头”,告诉他们这一堂的重要性,并且告诉他们:你们不需要回答问题,也不要提问(他们有时会提问一些与课文毫不相干的东西,让你苦笑不得),只要坐好四十五分钟就可以了,就是对老师的支持。他们也信誓旦旦不会给老师丢脸。
观摩课如期举行,《故乡》中的细节描写是我这堂课教学重点。课堂气氛很活跃,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我正暗喜自己的精心准备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不料一个声音 响亮起来:“老师,还有一个细节很重要!”我看见后排一只手高高地举着,不用说那是一个“石头”,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我还是微笑地对他说:“很好,你说说看”。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身后的孩子来。还有,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石头”涨红了脸。
“大家说,这是什么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还有神态描写”同学们大声地回答着。
“了解了吗?”我微笑地看着“石头”。
“我不是说这个,我是说从这两处细节描写中看到闰土什么。”“石头”小声的说。
“看到闰土的封建等级观念很深呀”学习委员抢着回答着。
“不光这样!”“石头”抗议了。
我知道,今天的“石头”的倔强性来了,这堂课可能就砸在他手里,下课我一定要教训这个不分轻重的家伙 ,我也看到坐在后面的教研组长焦急的眼神,但我还只能让他说下去:“那么,你认为还有什么呢?”我强笑着。
“闰土要把从父辈那里继承的观念和道德准则强加到儿子的身上”。
教了二十年的书,《故乡》不知道上了多少遍,从没有听过的观念,这家伙,是在故意捣乱和刁难我,我强迫自己镇静,依然笑着让他说下去,虽然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来。
“水生,给老爷磕头”,“又叫水生上来打拱”这是在向儿子传播和灌输,让孩子在潜行默化中接受封建礼法和等级观念,“便拖出躲在身后的孩子来”,“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一个“躲”,“害羞”、“贴”,我们可以看出孩子还不能接受父亲给他的这一理念,只有用“躲”、“害羞”、“贴”来回避和抗争。面对孩子的举动,闰土只有“拖”,这一“拖”,就是强迫,就是强加,闰土要把从父辈那里继承的观念和道德准则强加到儿子的身上,当然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石头”激动起来了。教室里一下静下来。
“闰土的最大悲剧是封建礼教和等级观念的受害者、继承者、遵守者,更是传播者。”“石头”仿佛骄傲起来:“我的话完了”。
还是静,我知道完了,好端端一课就这样砸了!忽然,一阵掌声从后面听课老师那里响起来,我无法理解着掌声,我忐忑不安走出教室,等待评课会的批评。
没想到,整个评课全围绕着“石头”展开,这节课最成功、最精彩的就是“石头”出场,而且“石头”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也是我们老师从没有留意过的,竟然还有老师认为“石头”是我课前故意安排的。
后来,我将“石头”观念加以整理,写了一篇文章,被一家语文杂志采用发表。
我们做教师的往往发现的是“石头”沾染泥土和灰尘的一面,要知道,洗出泥土和灰尘,石头也是在发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