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的特征及编写原则
作者:广东东莞二十四中:易林林| 时间:2004/12/6 19:57: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备学为主,教学结合的学案,逐渐代替传统的教案,成为语文教师实践新课标的帮手。这里谈谈对学案的粗浅认识。
学案的基本特征。(1)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案的设计完全从学生的“学”出发,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对学案的设计者而言,他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他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他信任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拔、引导,依靠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2)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衡量学生。学案设计者总是以全体学生为核心,以“主体”的“自动”(动口、动手、动脑)为前提,以发言、讨论为基本方式。发言演练力求随意性、自发性、趣味性,使学生人人有愿望,人人有兴致,人人在思考,人人在活动,形成创造生动、紧凑、充实、热烈,学而不厌,比学赶帮的课堂气氛。这尤其有利于激发程度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在既充满智力挑战又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同时,从羡慕他人,到追赶他人,增强“别人能,我也能——能学习,懂学习,学得好,甚至超越他人”的决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升华为奉献于社会的责任感;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了做学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达到了我们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3)确立教师服务职能。学案的核心理念在于教师的职责是以先学身份育后人,教师的“教”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追求的目标和结果由学生的“学”体现出来。学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而只能作为向导或服务员,为“学”提供有利的机会、条件或环境。教师立足“向导”地位,肩负服务员的责任。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和学;课上,要积极相机施教,应变有术,引导得法。惟其如此,师生才能默契配合,使用共进,最终实现理想的教与学、师与生的双赢。(4)调动教学双方的创新意识。学案的导向作用是明显的。学生要完成课前的检测题,就必须先阅读教材,找方法,查资料。这样,看报纸的多了,读课外书的多了,课外下的功夫又带动了课堂的学习热情。课内课外形成良性互动。应用学案,学生读收作用在前,教师讲课在后,且教师实际上只是组织问题讨论和思维训练,而不再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陈规,实现教与学的创新。课堂上,在大家面前展现的是热烈讨论、争论、提问、发表见解等生动活泼的场面,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更重要的是鼓励了学生敢于怀疑权威,不唯书、唯师、唯上,而变得关于发现问题、找出自己学习的契机。显然,学生若没有深入钻研书本,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新精神的培养则无从谈起。显然,学案带来了学的创新。
学案的编写原则。(1)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大视野,教师在编写学案过程中应有意安排学生搜集课文相关资料,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与学生一起分析资料、选择资料,让学生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帮助学生串接课文相关资料,引导他们开启学问之门,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动性与学习效率。(2)在编写学案时,教师应注重创设有启发性、激励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如学习《童趣》,设问:“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问一句:“同学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以此开启学生对成长的思考。理解“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既让学生领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主旨,又引发学生对人生历程的回顾。(3)学案艰苦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衡量学生,在编写过程中就应特别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对学生作统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体验、感情能力为基础,因势利导,分别“关怀”,使用权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力所能及地思考、讨论,分析文章,回答问题,练习写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4)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惟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并发现知识的意义时,身心方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呈现激活之势。从这一认识出发,学案作为教育者的心智成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其好与坏,发言权当在全体学生,其编写权,学生也自然有一份。很难想象,一个只有教师一人闭门造车、一厢情愿抛出的学案,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因而,一篇好的有份量的学案,必然是师生共同合作、双向交流、相互沟通的产物,是师生群体的意志,而绝非教师单向意愿、个体所为。
总之,学案的贯彻使课堂成为一个生生碰撞、师生互动的求索创造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成为教师实践新课标的好帮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